週末下午,阿偉約我在咖啡廳見面。他的筆電攤開,畫面停在公司的年終考績自評表上。
「怎麼了?考績表發下來啦?」我問道。
他點了點頭,把螢幕轉向我。空白的表格就像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
「我不知道怎麼寫。」
他坦承,「上面有一欄要寫『過去一季的貢獻與成就』,我光看著這幾個字,腦袋就一片空白。唉...好煩喔,這次不知道又要瞎掰什麼才好交差耶…。」
我看了看那個空白的文字框,想起了我們之前的對話。
「還記得上次我們聊的嗎?我們得設法讓別人看見你的價值。」
阿偉眼神亮了一下,但很快又黯淡下來。
「對,我當然記得。可是我不確定要怎麼寫,才可以把我的貢獻寫得很漂亮耶…」
他用手指著螢幕,語氣中帶著一絲困惑,「嗯…這段時間做的工作項目確實很多,那我在這裡把這些都列出來好了,這樣應該看起來夠豐富吧?」
我趕緊阻止阿偉正要開始打字的手,「阿偉,我問你喔,我記得你不喝抹茶對吧?」
「呃,對阿。你怎麼突然問這個?」
「那如果你有天走進便利商店,裡面的店員還沒先問你就做好一大杯,他自己覺得超好喝的抹茶拿鐵給你,然後就要跟你收錢,你覺得怎麼樣?」
「噁… 這也太荒謬了吧,我才不喝咧!」
「嘿嘿,對吧。」
阿偉正想開口罵我 ”無聊!”,但話到嘴邊時,他愣住了。
「你是說,我正打算做跟那個店員一樣的事嗎?」
「對,這就是我們現在的問題所在。」我看著阿偉的螢幕,「我們現在當然可以把自己的貢獻寫得很多、很豐富,但是我們現在其實不知道,這些我們自己覺得很棒的重點,對你主管老楊來說,是不是也覺得很重要?」
「對耶,萬一我寫了一大堆,結果他根本不在意這些,那不是白費力氣嗎?」
我點了點頭。
「阿偉,老楊是怎樣的一個主管啊?平常他比較在乎什麼?」
阿偉放下手中的冰美式,稍微皺了皺眉頭。
「老楊啊...」他思考了一下,「其實我不太清楚他的背景耶,我本來聽說他好像是前幾年才從技術轉管理的那種主管,但後來也有人說他其實是文組出身,只懂看專案進度與成本的那種。」
「是喔…」我思考著。
「說實話,我也不太清楚他到底懂不懂我們做的技術細節。」
阿偉歪著頭,「因為每次開會他總是一直問『什麼時候能完成』、『會不會延期』這種問題。有時候給我感覺他只在乎結果,好像完全不關心過程一樣。但偶爾他又會像是不經意一般,講出一些大家都想不通的技術癥結點,所以我也不太確定…」
「你覺得,你跟老楊之間的溝通會有問題嗎?」我問。
阿偉嘆了口氣:「當然有啊。我花很多時間優化程式碼,他卻只問什麼時候交。有時候感覺我們根本是在說不同的語言,我在意的他不在意,他在意的對我來說又沒那麼重要。」
「那你覺得這些裡面,他比較看重的是什麼呢?」
「可能是專案交付、時程管控這些管理層面的東西吧。有時候我覺得老楊滿難搞的,他夾在高層和我們之間,又要面對上面的壓力,又要管我們。這樣想想…他其實也蠻辛苦的。」
聽了阿偉的描述之後,我在筆記本上寫寫畫畫了一陣子。阿偉有點緊張的問我:「怎麼樣?」
「嗯… 以我們目前為止對老楊的認識,可能有兩種情況…」
可能的情況:
1. 老楊可能是技術出身,雖然可能對程式碼等細節很有興趣,但被專案跟時程等指標壓得很緊,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常會看到他關注管理層面的進度。
2. 老楊可能不太懂技術,雖然本身拿手的是技術以外的部分,但偶爾還是會表現出對技術細節的關注,可能是為了維持團隊對他的信任和尊重。
「呃… 這兩個對我來說,有差別嗎?」阿偉搔搔頭。
「這可差得多啦,」我說,「這就像廚師上的菜和評價標準要一致才對吧?你做西餐端給客人,但評價卻是看你這裡面的中菜功夫怎麼樣,這不合理嘛。所以搞清楚老楊真正關心什麼,比我們自己覺得做了什麼厲害的事情還重要。」
我接著說:「所以,如果老楊的情況是1,那我們寫的報告就要讓老楊既對上面交代得過去、也能從裡面看出我們對技術的程度和掌握度如何。但如果老楊是2,那他可能更看重專案交付、時程管控這些管理層面的東西,而不是我們用了什麼酷炫的技術。」
「有道理耶。」
「但是…」阿偉猶豫,「我現在沒辦法確定,老楊是屬於狀況1還是2欸,怎麼辦?」
「阿偉,你這個考績表有很急著要禮拜一交嗎?」
「是不會啦,HR信裡面是說,禮拜四之前送出就可以了。」
「那就完美了!」我把筆記本翻到新的一頁,「現在我們的線索不足… 那這樣好了,你禮拜一還有空嗎?去找老楊把答案給挖出來吧。」
「蛤?直接去找他?」阿偉看起來有點緊張,「可是...平常不都是考績表交出去之後,老楊才會找我們聊嗎?我這樣主動跑去,他會不會覺得我很煩?或者覺得我在演戲、很假?」
我點點頭,「我理解你的擔心。其實你也不用想得太複雜啦。」
我喝了口咖啡,「你想想看,如果你是老楊,下屬雖然不懂卻不敢問,就硬寫了考績表直接交上來,結果寫的重點跟你想看的完全不一樣,這樣你們兩個都很尷尬對吧?」
阿偉點點頭,「確實會很尷尬...」
「而且如果我們在這之前,已經很清楚老楊這個人了的話,其實也不用問啦,直接寫就可以了。」
「好吧,也是…」阿偉對於每次開會都心不在焉、想趕快溜的自己,感到有點小後悔。
「可惡,平常應該多留意老楊的。」阿偉懊惱的說道。
「沒關係啦,我們從今天開始搞清楚,也還不遲啊。」我安撫著,「所以與其到時候雞同鴨講,不如事先確認一下。我們可以這樣說…」
老楊,我想確認一下自評表的重點,避免我們理解上有落差。
「對耶,這樣聽起來就很實際,不會像是在拍馬屁了。」阿偉好像鬆了一口氣。
我點點頭。
「而且這樣問有幾個好處。」我接著補充,「第一,老楊可以知道我們不懂的時候會曉得要問,而不是不懂裝懂的被動交作業。第二,你可以直接觀察他的反應,看看他比較關注什麼,而且這樣我們就可以確認,老楊到底是1的情況還是2了!」
阿偉有點疑惑,「那我要問他什麼問題?」
「我們可以問像是『你覺得我這季做得最好的地方是什麼?』或者『有沒有什麼地方你覺得我可以表現得更好?』,怎麼樣,你看出這兩個問題的關鍵點在哪裡了嗎?」
「哦… 重點是老楊的想法,對吧?」
「沒錯!關於你『做得最好的地方』或者你『可以表現得更好的地方』這種問題,其實根本沒有標準答案,問100個人我們會得到100種不同的回答。」我說,「所以重點應該是老楊是怎麼認為的。因為我們煎的”牛排”,是要給老楊吃的嘛。」
接著,我又在筆記本上多補了幾個備選問題:
可以問老楊的問題:
- 你覺得我這季做得最好的地方是什麼?
- 有沒有什麼地方你覺得我可以表現得更好?
- 你覺得我這季最重要的貢獻是什麼?
- 從團隊的角度來看,你覺得哪些工作對專案成功最關鍵?
- 對於我未來的發展,你有什麼建議嗎?
「重點是要聽他怎麼回答,」
我說,「如果他提到了不少技術細節、或是講到code眼神就有光,那他可能還是很在意技術層面。但如果他提到的都是時程、交付這些,那就能確認他比較看重的是管理面了。」
阿偉在筆記本上抄下那些問題,「那聊完之後呢?」
「聊完我們就可以知道該怎麼寫啦!」我說,「假設現在發現老楊是2的情況,比較重視專案交付,那你就不要只寫『完成會員系統開發』,而是改寫為『在緊迫時程下主導會員系統開發,確保專案如期交付,避免了延期風險』,至於我們採用的技術,重點要擺在用了這個方法對專案的效益上面。」
我在筆記本上寫了兩個版本對比:
版本A:
完成會員系統開發,修復了三個bug。使用了前端React框架搭配後端Node.js技術。
版本B:
主導會員系統開發專案,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確保如期交付。主動發現並修復三個影響系統穩定性的關鍵問題,確保上線後服務正常運作,避免了客服成本增加。採用現代化的前後端技術,使頁面載入速度提升30%,改善了使用者體驗並降低系統維護成本。
「你看,同樣的事情,但版本B用的是老楊關心的語言:如期交付、避免風險、成本控制。」
阿偉恍然大悟,「我懂了!就像翻譯一樣,把我做的技術工作翻譯成他能理解、他關心的結果。」
「沒錯!而且當你拿著這個版本回去跟老楊討論的時候,他會發現你寫的東西可以更符合他的期待,因為我們就是照著他的需求來寫的。」
「那如果老楊是情況1的那種呢?技術出身但現在被管理壓力綁住的那種?」阿偉問道。
「你覺得會有什麼不同嗎?」
「嗯...」阿偉咬著筆頭思考,「可能他內心還是會關注技術面的東西,但表面上又必須表現得很在乎管理成果?」
「那你會怎麼寫?」我把筆記本推到他面前,「試試看同樣的會員系統,如果面對情況1的老楊,你會怎麼表達?」
阿偉拿起筆,邊想邊寫:「主導會員系統開發,確保如期交付...然後要加點技術的東西...嗯...」
他停下來看著我,「感覺很難拿捏耶,寫太多技術他可能覺得其他資訊不夠多,寫太少又感覺沒展現出我的能力…」
店裡的音樂悠揚,阿偉旁若無人地邊思考邊寫,不知不覺已經傍晚了,他看了看手錶,只好把筆記本收起來。
「我以前真的把考績當成...很痛苦的例行公事,每次都覺得好折磨喔。」他說,「總覺得要瞎掰一些聽起來很厲害的東西,每次寫太少都覺得對不起自己、但寫太超過又覺得自己很噁心。」
「至少現在我們知道方向了。」我說,「只要先搞清楚老楊要什麼,然後照著他的邏輯來寫,基本上就不會有什麼大問題啦。」
阿偉點點頭,看起來比剛來的時候輕鬆很多。
「那我禮拜一就去約老楊聊聊,先搞清楚他到底是情況1還是情況2。」
「對,我們的重點不是要炫耀自己多厲害,而是用老楊聽得懂的方式,想辦法清楚地傳達出你的工作對他、對團隊、還有對公司的價值,這樣就足夠了。」
「謝啦,我開始覺得寫考績表比較有一個方向了。」
阿偉收拾筆電時,回頭對我說:「不好意思耶,週末還要把你找出來,等一下晚餐我請吧!」
「好啊,今天我要吃牛排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