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0

由於這次的系列文章屬於小說文體,為了方便大家快速查找特定主題或概念,我整理了這份知識點反向索引,希望當你想回顧某個特定技巧或方法時,可以直接從這裡找到它在 30 天文章中出現的所有位置。


需求與目標管理

你可能會發現,這個系列裡談到需求管理、專案協調這些主題時,有時候我沒有特別去套用那些專案管理的標準框架。

不是因為那些框架不好,而是因為對工程師來說,可操作性真的太低了。畢竟我們不像 PM 有全職的時間可以做這些事,我們的首要任務還是寫 code 啊。

所以這裡用的有些是簡化過的框架。目標是讓我們在繁忙的工作中,也能有足夠的餘裕去操作這些方法,並且出發點是保護跟促進我們自己的工作能順利進行,而不是要從 PM 的專案視角來看事情。

需求澄清技巧:

  • Day 2:如何有架構地向PM澄清需求
  • Day 2:文字留底與時間限制設定、拿回需求定義的主導權
  • Day 11:給選項而不是等答案、用對方在意的語言溝通
  • Day 20:區分想像出來的需求 vs. 真實需求、理解真正的痛點
  • Day 21:問問題的方式 (如何避免讓對方感到被質疑)

需求驗證與追溯

  • Day 2:側面驗證需求來源、釐清「很急」的真實原因與時間點
  • Day 2:在需求階段問清楚邊界情況
  • Day 12:量化技術債的風險
  • Day 28:風險評估框架 (專案目標、現況、延遲成本)

向上管理

寫這個主題的時候,我最在意的是要先處理心理門檻。

等到阿偉(或讀者)開始能接受「這不是拍馬屁,而是翻譯」之後,我才開始逐步加入具體方法:從個人層面的價值展現(Day 5、Day 6),到面對不同對象的翻譯技巧 (Day 12、Day 14、Day 23),最後才是更進階的向上溝通實戰 (Day 22、Day 28、Day 29)。

這樣的編排順序,是希望讓大家能夠先釋懷、再理解、最後才操作

價值展現與翻譯

  • Day 5:三層同心圓模型 (個人→團隊→組織)、被看見的價值 vs. 默默的努力
  • Day 6:把技術工作翻譯成管理語言、從流水帳變成有脈絡的故事、量化成果
  • Day 12:技術債翻譯成商業影響 (時間/穩定/人力成本)、方案對比呈現
  • Day 14:對不同聽眾說人話、技術手段 vs. 目的
  • Day 23:賣價值而不是賣投入、建立量化彈藥庫、挖掘痛點的層次

向上溝通實戰

  • Day 22:尋求建議 vs. 尋求幫助的差異
  • Day 28:風險轉介 vs. 打小報告、把對的問題交給對的人處理
  • Day 29:用數據記錄個人成長、技術深度的重新定義 (應用範圍變大)

界線設定與時間管理

這個主題的編排,是從個人出發、逐步擴大到團隊的過程。

一開始先從處理個人界線(Day 4、Day 10) 開始,因為如果連自己都保護不好,就更不可能保護團隊了。所以要先學會怎麼對不合理的請求說不、怎麼守住自己的專注時間。

接著是緊急度判斷(Day 15),這是個人界線跟團隊界線之間的橋樑。因為當我們開始有能力判斷什麼是真的急、什麼只是看起來急,你才能開始替團隊做這件事。

最後才是團隊界線管理 (Day 18、Day 25、Day 26)。這時候阿偉已經有一定的資歷,開始需要保護的不只是自己,還有團隊成員。主要是在鋪陳一個從被保護者變成保護者的成長軌跡。

個人界線

  • Day 4:從被動幫忙到主動協作
  • Day 4:設定有條件的幫忙、用引導思考法、建立互惠關係
  • Day 10:保護注意力,跟新技術誘惑劃界線

緊急度判斷

  • Day 15:119總機思維 (快速蒐集資訊、評估緊急度、選擇支援方式)
  • Day 15:如何判斷狼來了效應、情緒勒索識別
  • Day 25:升級版119總機 (將保護範圍擴大至團隊)、雜訊過濾

團隊界線管理

  • Day 18:職權範圍認知
  • Day 25:保護團隊與自己的專注時段
  • Day 26:區分指導 vs. 代勞,利用當責概念樹立界線原則

技術溝通與建立信任

這部分主題的編排邏輯,是從具體場景開始、然後再逐步往心態調整深入。

一開始我先從從 Code Review (Day 3)切入,因為這是工程師最常遇到、也最容易起衝突的技術溝通場景。先給具體的操作方向,讓大家有個可以立刻嘗試的起點。

接著才是心態層面的調整 (Day 11),談怎麼從「防禦的心態」轉換成「合作心態」。因為如果只有技巧沒有心態轉變,之後的溝通還是會卡住。

然後是處理不同性格的人 (Day 13 的完美主義者),以及更進階的溝通策略 (Day 21)。這個順序是希望讓大家能夠先有可操作的方法、再調整底層心態、最後才處理複雜情境

  • Day 3:Code Review 從批評轉為協作討論、建設性回饋 (肯定+建議+範例)
  • Day 11:站在對方立場思考問題、防禦是不輸,合作是一起贏
  • Day 13:與完美主義者合作、共同取得夾在技術與時程之間的平衡
  • Day 21:從質疑者變成合作夥伴、溝通三種訊息 (建立信任、增加成功率、成為翻譯)
  • 特別推薦書單《非暴力溝通》(Marshall B. Rosenberg),這雖然不屬於技術書籍,但講述了人與人溝通的一種底層思維,掌握了這裡面的概念後,無形中能避免掉許多不必要的衝突(在 Day 21 有用到少許這當中的技巧),推薦。

職場關係與影響力

這裡是從打破迷思開始當做起點、然後再逐步討論到我們可以如何實際運用影響力。

一開始先處理心態層面(Day 3、Day 7),建立起「溝通能力和技術能力之間,其實不屬於對立關係」的認知。接著談不同情境下的溝通 (Day 19 遠端工作),雖然現在疫情已經過了,但許多眉角在hybrid甚至回去on site都還是很有用。

然後當阿偉已經不再抗拒「經營關係」這件事時,才是更主動的關係經營 (Day 22),比如談怎麼找貴人啊、建立影響力地圖等等。最後在故事接近尾聲時 (Day 28),再度挑戰阿偉的心魔,讓他試著去克服它。

  • Day 3:面對面溝通的價值
  • Day 7:職場認同與價值觀、技術能力與溝通能力不對立
  • Day 7:跳脫二元對立的思維陷阱 (既保持技術熱愛,又學會傳達價值)
  • Day 19:螢幕背後的溝通藝術、過度溝通(over-communication)
  • Day 22:從哪裡找貴人,以及貴人關係的建立
  • Day 22:影響力地圖 (贊助者、技術盟友、產品夥伴)
  • Day 22:關係經營的底層原則
  • Day 28:將超出自身影響範圍的issue轉介給正確的人

知識管理與教學

關於這部分,一開始是從個人的知識管理來切入(Day 17),接著談組織層面的困境(Day 18),為什麼知識分享這麼難推?在這裡我把描寫的重點,擺在希望能讓大家看懂問題的結構上,方便讀者思考在自己的環境裡的其他變形。

然後是帶新人跟授權(Day 16、Day 26),這時候阿偉開始要教人了,得學會怎麼把知識傳出去、怎麼放手讓人成長。最後則是 AI 時代的新挑戰 (Day 27)。這個順序是希望能夠先管好自己、再影響組織、最後教會別人

個人工作方法與組織知識管理

  • Day 17:如何將問題的排查結構化、知識的複利效應
  • Day 18:知識分享的困境、集體行動困境
  • Day 18:從制度層面設計解決方案、淺談誘因結構設計
  • Day 19:WFH、遠端工作的挑戰
  • Day 26:Definition of Done (DoD)
  • Day 27:AI輔助開發審核checklist (產出物、風險、長期影響)

帶新人與授權

  • Day 16:帶新人與專家的詛咒 (Curse of Knowledge)
  • Day 26:微觀管理的陷阱、授權三關鍵 (求助義務、品質護欄、當責原則)

決策方法與實驗心態

很多工程師會覺得妥協就是放棄原則。所以 Day 13 先從具體場景切入,讓大家看到其實可以在技術理想跟現實限制之間找平衡,在有限資源下保留願景。

Day 24 跳到職涯選擇,談怎麼用實驗心態來看待職涯。阿偉開始思考要走技術還是管理,但我不想給標準答案,算是保留一點懸念吧。

而 Day 25 描述的,是一個決策者的心態,談當責跟權衡取捨。接受不完美是第一步,勇於嘗試是第二步,學會承擔才是最難的。

  • Day 13:如何在極有限的資源下保留願景的可能性
  • Day 13:在現實條件限制下,尋找最佳合作路徑 (確立成功標準、實現路徑、品質底線)
  • Day 24:工程師的三個影響力維度 (技術深度、流程、人員)
  • Day 24:如何保留職涯試錯的彈性、用實驗方式探索職涯
  • Day 25:決策者職責 (定義評估標準)
  • Day 25:權衡取捨與妥協的差別

心理建設與焦慮管理

心理建設這個主題,其實是穿插在整個系列裡的。而在 Day 8-10 集中處理了三個最常見的心理障礙,像是到底該不該學溝通(Day 8) 啊、冒牌者症候群 (Day 9)、以及技術焦慮(Day 10)等。

會把這三篇放在前面,是因為如果這些心理門檻沒有先處理,後面教再多方法都很難真的用出來。就像明明知道怎麼做,但心裡就是過不去那關一樣。

Day 27 講 AI 時代的焦慮,則是放在故事後期,讓阿偉重新面對、並設法處理這些捲土重來的不適感,還有擔心被取代的深層焦慮又被喚醒的恐懼。

  • Day 8:保護初心 vs. 改變初心
  • Day 8:對工程師而言,學溝通的真正目的
  • Day 9:冒牌者症候群的五種高風險性格類型
  • Day 9:擺脫冒牌者症候群的練習
  • Day 9:無知的人也會有冒牌者症候群嗎 (達克效應)
  • Day 10:技術焦慮對策 (三層標靶模型、錨點思維)
  • Day 14:調適對上台簡報的抗拒感
  • Day 27:執行效率 vs. 判斷能力,應該追求哪個?
  • Day 27:AI作為效率槓桿的雙面刃

上一篇
Day 30:比學溝通技巧更難的,其實是跨過自己心裡那一關
系列文
《工程師的辦公室修行日誌》:寫給那個專注寫 Code、卻忘了寫人生的你31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