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那次老楊問他要不要試著當小隊長這件事,已經過了一個多月。
阿偉走進咖啡廳的時候,手裡拿著筆電,臉上的表情有點複雜。雖然不是焦慮,但也不算輕鬆,而是一種說不出的...茫然?
「怎麼樣?」我問,「剛跟老楊開完會?」
「對。」阿偉坐下來,把筆電放在桌上,「算是第一次的月檢討吧。」
他看起來有點累,但眼神裡有種不太一樣的東西。
「老楊說我做得不錯。」他說得很平淡,像是在陳述一個事實,而不像是在炫耀什麼。
「那很好啊,」我笑了,「你應該很開心吧?」
「開心...嗯,算是吧。」阿偉反覆搓著桌上的紙巾,「但老實說,我其實不太確定。」
「不確定什麼?」
「我有點不確定這個月,到底算不算是真的有成長…」他抬起頭看著我。
咖啡送上來了,阿偉喝了一口,然後打開筆電。
「我這次有認真準備欸,」他說,螢幕上是一份簡報,「我們之前不是說要用量化的方式展現自己的價值嗎?我這次真的花了很多時間整理。」
我看了看那份簡報。標題是:跨服務資料整合專案-第一個月成果報告。
「看起來很專業啊。」我說。
「哈哈… 是嗎。但你知道我準備這份的時候,心裡在想什麼嗎?」阿偉苦笑,「我一邊整理一邊想,老楊可能會覺得我在唬爛他吧?」
「為什麼你覺得,他會這樣想啊?」
「因為...」阿偉停頓了一下,「因為這一個月我寫的code變少了啊。我記得當初決定接下這個實驗的時候,我跟老楊約定每週至少要有三天的coding time,對吧?」
「對。」
「唉…」他點開簡報的第一頁,上面有個時間分配圖,「結果我再怎麼努力,平均下來每週也只有2天。」
我看著那個圖表,阿偉的時間分配是這樣的:
每週平均時間分配 (5個工作天)
- 技術工作:2天
- 架構設計0.5天
- 撰寫核心功能1天
- Code Review 0.5天
- 管理工作:3天
- 帶 Junior 1.5天 (指導1天+代勞0.5天)
- 跨部門協調與對外溝通1.5天
「欸?」我看了一下,「我記得一開始你每週的技術時間只有1天而已,現在已經增加到2天啦,進步很多了耶。」
「可是…」阿偉有點沒信心地指著螢幕,「當初約好每週要寫3天code的也是我自己說的啊,結果…這不是自己打自己臉嗎?」
「那老楊怎麼說?」
阿偉沉默了一下,「他說...他說這很正常。」
「然後呢?」
「然後我就更慌了啊!」阿偉有點激動,「我本來準備好要解釋為什麼coding time變少了,結果老楊根本不在意這個。他反而一直問我,小林和小姜現在的狀況怎麼樣、跨部門協調有沒有遇到什麼問題、還問我覺得這個模式能不能持續...」
他喝了口咖啡,「我那時候突然有種很奇怪的感覺。就是...好像老楊關心的東西,跟我關心的東西,根本就不一樣。」
「那後來呢?接下來你報告了什麼?」我問。
阿偉翻到簡報的下一頁,「我整理了三個部分的數據。第一個是專案進度。」
專案進度指標
- 第一階段:按時完成
- 第二階段:原預計delay 1週,實際準時完成
- 技術債:相較於原本的舊系統,新系統的技術債降低約60%
「這個老楊應該滿意吧?」我說。
「他確實有點頭,」阿偉說,「但他馬上就考我,第二階段是怎麼做到準時完成的。我就跟他說是因為那次跟產品部溝通的事情。」
「然後呢?」
「然後他說了一句話,讓我整個愣住。」阿偉看著我,「他說:『阿偉,這就是我要看到的東西。』」
阿偉的表情有點複雜,「我問他說,我不過就是寫了封email跟你報告一下風險而已啊,這有什麼了不起的?結果老楊竟然說,這件事的重要性,其實不比我寫code來得低。」
「你覺得呢?」我問。
「我...」阿偉想了很久,「我不知道。但老楊接著說,如果不是我提前預警,他根本不知道產品部那邊有資源衝突。要是拖到專案真的delay了才來處理,那時候就來不及了。」
他停頓了一下,「他還說,除了免去delay本身導致的1週延遲之外,還讓他事後不需要再花時間善後。老楊說這樣加一加,至少省下兩週的時間跑不掉…」
我點點頭,「這樣你實際所避免掉的風險,比你原先想得還要大耶。」
「呃… 對啊。」阿偉拖著下巴,「不過就算聽到老楊這樣親口跟我說,我還是覺得有點... 不真實耶。」
「那接下來呢?」
咖啡廳裡的音樂換成了輕柔的音樂,阿偉繼續翻著簡報。
「喔然後,我跟他報告的第二個部分是團隊效能。」他說。
團隊效能指標
- 小林獨立完成功能的比例:從20%提升到70%
- 小姜求助的問題複雜度:80%的問題在要求他嘗試3種解法後,可自行排除
- 阿偉的「代勞」時間:降低到0.5天
- 阿偉的「指導」時間:穩定維持在每週1天
- 整體小隊產出:相較於阿偉一個人時期,提升約180%
「老楊看到這個的時候,」阿偉說,「他說了一句話:『沒想到你才第一個月,就已經開始懂得適當放手了。這很不容易耶,阿偉。』」
「你那時候什麼感覺?」
「我...」阿偉有點不好意思,「我當時差點哭出來。」
我愣了一下。
「因為你知道嗎,」阿偉的聲音變小了,「那時候學習怎麼授權、怎麼不當保姆,我真的很掙扎。我一直很怕小林和小姜做錯事,怕他們寫出爛code,怕專案出問題。」
「每次他們來問我問題的時候,我都要忍住不要直接跳下去幫他們寫,」他說,「我知道這樣對他們不好,但我就是會擔心嘛。」
「那現在呢?」
「現在...」阿偉想了想,「現在我還是擔心啊,但至少數據告訴我,他們真的有在成長。而且,我也發現一件事。」
「什麼事?」
「我發現你之前說得很對。當我不再什麼都自己來,小林和小姜果然反而更有責任感了。」他說,「小姜上週遇到一個很棘手的bug,他整整花了一天才解決。但你知道嗎?他解決之後,馬上就自己去更新了FAQ,還很快就寫出一篇很好懂的troubleshooting指南。」
阿偉的眼神裡有種驕傲,「我真的很驚訝,因為當責機制建立起來之後,他們竟然自己就開始這樣做了。」
簡報翻到最後一頁,是一個三維的雷達圖。
個人成長維度評估 (自評)
- 技術深度:7/10 (相較實驗前8/10,略有下降)
- 流程優化:4/10 (相較實驗前3/10,略有提升)
- 人員培養:5/10 (相較實驗前2/10,大幅提升)
- 影響力範圍:從「個人」擴展到「3人小隊」
「老楊看到這個的時候,問我為什麼給自己的技術深度只有7分。」阿偉說。
「哦?那你怎麼回答?」
「我說...我說因為這一個月我寫的code真的變少了啊。」阿偉的語氣裡帶著一種說不出的失落,「雖然我還是有做核心功能的設計和code review,但那種...那種可以整天泡在code裡、專心解決一個複雜問題的感覺,真的變少了。」
他看著我,「你知道那種感覺嗎?就是你明明知道你做的事情是對的,數據也證明了你的選擇是有效的,但你心裡還是會有一種...一種失落感。」
我攪了攪咖啡裡的冰塊,點點頭。
「就像我上週看到小林在寫一個,對他來說很有挑戰性的功能,」阿偉繼續說,「我在旁邊看著他debug,心裡就一直癢癢的。我好想跳下去自己寫,因為我知道如果是我來寫,可能半天就搞定了。」
「但你沒有。」
「對,我沒有。」阿偉說,「因為我知道,如果我那時跳下去寫,小林就學不會這個技巧了。而且從整體效益來看,讓他自己摸索雖然慢一點,但長期來說對小隊更好。」
他停頓了一下,「可是理性歸理性,我還是會懷念那種純粹寫code的日子啊。」
咖啡廳裡的客人漸漸多了起來,窗外的天色開始暗下來。
「那老楊呢?他是怎麼看這件事的?」我問。
「老楊說了一句很妙的話,」阿偉笑了,「他拍了拍我的肩膀說:『阿偉,你的技術深度才沒有下降,這是因為你的技術應用範圍變大了。』」
「什麼意思?」
「他說,以前我是直接用coding做為手段來解決個人能力範圍內的技術問題,」阿偉解釋,「但現在我除了寫code之外,還利用技術的思維去排除各種障礙,讓整個小隊有能力去解更大範圍的技術問題。」
「確實是這樣。」我點點頭。
「我就想到那次小林和小姜爭論技術方案的例子,」阿偉繼續說,「當他們在爭論要用NoSQL還是關聯式資料庫的時候,我要求他們用風險、時程、維護成本這些標準來評估。我在想這本質上跟我以前一個人對著電腦決定技術架構,或許沒有什麼區別,只是決策的範圍從『一個功能』變成『整個專案』而已。」
「沒錯,」我說,「而且,你如果沒有足夠的技術底子支撐的話,即使小林和小姜照著你的要求做出報告,你一樣沒會沒有能力判別的。說到底,這還是要你技術方面的判斷力要夠才可以。」
「嗯… 這麼說起來,好像有點道理。」
過了一會,阿偉突然說,「喔對了,老楊竟然也說了你之前對我說過的話耶,」
「哦?這麼巧?」
「對啊,」阿偉的表情變得有點認真,「他說像我這樣已經富有經驗的工程師,不應該再去把追求個人速度做為唯一的目標,而是要精進自己的判斷力才對。他還說,如果只是求快的話,那他去跟上面多要一些訂cursor的預算不就好了。」
阿偉喝了口咖啡,「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就想起之前小姜用AI很快就做完一個功能,我那次真的是嚇死,很怕自己會被AI取代。」
「現在呢?」
「現在...」阿偉想了想,「我還是很焦慮啊,但至少沒有之前那樣,整個慌了手腳的感覺了。」
咖啡廳裡的燈光亮起來了,阿偉收起筆電。
「那後來,老楊最後有說什麼嗎?」我看著他。
「他說… 他鼓勵我這個實驗可以繼續下去。」阿偉說,「畢竟我現在才剛開始一個多月而已,要我不用急著決定要走技術還是管理路線,建議我繼續試著把這個實驗跑完。」
「然後他還說,」阿偉的語氣變得有點感性,「他說他很高興看到我的轉變。跟去年跟他做績效面談的時候,那個雖然很認真但也很厭世的阿偉,已經不一樣了。」
「他說,現在的我…」他停頓了一下,有點不好意思,「現在的我會主動去理解別人的痛點,會想辦法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溝通,會建立機制來解決問題,而不是單方面地去期待別人改變了。」
他看著我,眼神裡有種說不出的情緒,「老楊說… 這才是真正的成長。」
我沒有說話,只是靜靜地看著他。
「走出會議室的時候,」阿偉繼續說,「我突然想起最一開始,你跟我過說職場不是LeetCode,人生也不是演算法競賽。」
「嗯,我記得。」
「我那時候聽了其實有點不服氣,」阿偉坦白地說,「我那時候,以為你講這話是在否定技術的重要性。但現在...現在我好像有點懂了。」
「哦?怎麼說?」
「嗯… 就是技術確實很重要,但必須要懂得如何發揮它的威力。」阿偉慢慢地說,「我發現我應該多去思考,要用自己的技術能力去解決什麼問題、為誰解決問題、以及怎麼讓這些解決方案發揮最大的價值。」
他停頓了一下,「而這些,其實都需要那些我以前覺得『不重要』的軟技能。」
咖啡廳裡的音樂換成了舒緩的鋼琴曲,阿偉看著窗外的夜景。
「我感覺我自己… 好像確實有點不一樣了。」
「所以,關於要走管理還是技術路線,你有什麼想法了嗎?」
他搖搖頭,「還沒有。老楊說得對,我不用急著決定。」
「就像當初你說服我,可以把這當成一個MVP實驗,對吧?」他笑了笑,「現在第一個月的數據出來了,看起來好像還可以。那就繼續實驗吧。」
「那如果,最後你發現不適合呢?」我故意問阿偉。
「那就改啊,」阿偉聳聳肩,「反正我又不是沒有退路。老楊都說了,他也同意這只是實驗而已。而且就算最後我決定回到純技術路線,這幾個月學到的東西也不會白費的,對吧?」
他想了想,「至少我現在好像比較能理解,那些主管在煩惱什麼了。以後就算我回去當IC,我也會更懂得怎麼跟主管溝通、怎麼讓自己的技術工作發揮更大的價值。」
「嗯,沒錯!」我用力點頭。
「謝謝你每次都陪我聊,」阿偉笑了,「多虧你每次在我卡住的時候,及時伸手出來救我。哈哈… 我應該很煩人吧?」
「哪會!你每個禮拜的努力,我都有看到喔。」
他走進夜色裡,背對著我揮了揮手,「哈哈,下次見!」
我想起第一次見面時那個焦慮、困惑、不知所措的阿偉。現在的他,眼神裡彷彿多了一些東西,以及… 小小的光芒。
阿偉的故事,還在繼續。
(故事完)
明天 Day 30,我會聊聊這個故事的靈感來源、以及一些沒有寫進故事裡的補充想法。敬請期待,不要錯過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