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ject Banana Paradise AI 的首席程序猿,K,昨天突然悄無聲息地離開下山了。這則消息,像一顆石頭砸進了香蕉天堂 AI 計畫平靜的湖面。
他是整個**「鷹眼系統」的設計者,是團隊的技術支柱。他的離去,讓猴王震怒,讓管理猿措手不及,也讓所有程序猿**夥伴們感到困惑與不安。
「為什麼?」「發生了什麼事?」「是誰把他氣走的?」
大家都在猜測,卻沒人有答案。直到一隻好奇的程序猿小猴,打開了專案的 Code Review 紀錄。那裡,藏著 K 唯一的遺書。
你以為隊友下山是臨時起意?其實,他早已在反覆排練離場,只是你沒發現他的台詞早就變了。
翻開 K 的貢獻紀錄,一場緩慢的告別儀式躍然紙上:
他不再建議,不再爭論,不再解釋。他的熱情,在一次次的沉默與忽略中,被消耗殆盡。他不是突然決定下山的,他只是演完了他在這齣戲裡,最後的台詞。
為什麼 K 的警告會被忽視?因為自從追求量化指標後,整個山頭的猴子,都漸漸「戲精化」了。
大家都在演一齣名為「我們很好」的戲。
為了維持這齣戲,還得拉更多猴子來站台。久了,整個山頭變成一個劇團,沒人記得當初是為了什麼才上山的。
這場悲劇的根源在於:我們沒有共同編劇,只有各演各的劇。
沒有猴子坐下來問一句:「我們接下來到底想演哪一齣戲?」
於是,當 K 默默地訓練著自己的跳躍力,準備跨出這座山林時;其他猴子還在花力氣背誦台詞,卻忘了問這劇本究竟是誰寫的。
K 的離開,像一記響亮的耳光,打醒了沉浸在戲劇中的猴子們。他們終於明白,山上猴子的戲,不需要更多影帝,需要的是能一起設計下一幕的共演者。
如果你已經感覺到團隊裡有人心不在焉,台詞變得敷衍,那就別只顧著對你自己的詞,試著找他聊聊劇情,問問他想演的是什麼角色。
留給叢林裡的我們三個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