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標題:《顧問的「工具性自我」(Use of Self as an Instrument)》
縱觀整個《綠洲計畫》,艾佛勒引入了眾多強大的理論模型和工具。但如果我們仔細回想,會發現他真正產生影響力的時刻,往往並不依賴於任何複雜的理論。比如,在第十一章中,他邀請CTO穆拉提進行的那次「脆弱性示範」;在第十二章,他在衝突爆發時,那句溫和而有力的「暫停」;或者在第二十九章告別時,他真誠地分享自己的理念,而非以專家自居。
在這些時刻,艾佛勒所使用的,不是外部的工具,而是他自己。他將自己的感受、觀察、行為和存在狀態,都變成了一件用來診斷和干預組織的、最精密的「儀器」。這正是組織發展領域最高階、也最核心的專業能力——顧問的「工具性自我」(Use of Self as an Instrument)。
「Use of Self」這個概念,最早源於心理治療和諮商領域。治療師們很早就意識到,治療效果的好壞,不僅僅取決於他們所使用的流派和技巧,更深刻地取決於治療師「這個人」本身——他/她的成熟度、真誠度、同理心,以及與來訪者建立真實關係的能力。治療師最重要的工具,就是他/她自己。
後來,這個概念被引入到組織發展領域。實踐者們認識到,OD顧問的工作,遠非一個客觀、抽離的「科學家」。顧問本身,就是干預系統的一部分。顧問的一言一行、情緒反應、甚至沉默,都會像投入池塘的石子,在組織中激起漣漪。
因此,一個專業的顧問,必須有高度的自覺,去有意識地、有紀律地、有目的地運用 (Use) 他/她自己這個「儀器」,來服務於客戶組織的健康和發展。近年來,這個概念更被擴展到領導力領域,認為現代領導者,也需要發展出這種能力,用真實的自我來影響和賦能他人。
「工具性自我」不是一種單一的技能,而是一種綜合性的、內在的修煉。它主要包含以下幾個關鍵維度:
1. 自我覺察 (Self-Awareness): 了解你的「儀器」
核心: 這是所有工作的基礎。你必須清晰地了解自己這件「儀器」的規格、偏好和「盲點」。這包括:你的核心價值觀是什麼?什麼樣的人或事,會輕易地觸發你的情緒按鈕(如憤怒、焦慮、不耐煩)?你有哪些慣性的思維模式或偏見?
意義: 只有了解了這些,你才能在工作中,區分出「這個感受是來自於我自己的課題,還是來自於客戶組織系統的投射?」
2. 臨在 (Presence): 將「儀器」調至當下
核心: 指的是在與客戶互動的當下,全然地投入,不做任何評判地去觀察和傾聽。你的身心都在「這個房間裡」,而不是腦子裡還在想著理論模型或下一個要問的問題。
意義: 只有當你真正「臨在」時,你才能捕捉到那些稍縱即逝的、非語言的、關於系統動力學的寶貴數據(如一個微表情、一次語氣的變化、一陣尷尬的沉默)。
3. 有意識的行為選擇 (Conscious Use of Behavior): 使用你的「儀器」
核心: 指的是根據對當下情境的判斷,有目的地選擇最能服務於客戶的行為。這包括:
選擇提問,而非給答案: 相信客戶內在的智慧。
選擇沉默,而非填補空白: 給予團隊思考和發酵的空間。
選擇分享個人感受,而非隱藏: 在適當的時候,可以分享「聽到大家這麼說,我感到有些困惑/難過」,以此來反映團隊的狀態。
選擇挑戰,而非討好: 敢於溫和而堅定地,將團隊不願面對的「房間裡的大象」指出來。
4. 對系統的同理心 (Empathy for the System): 校準你的「儀器」
核心: 不僅僅是對個體有同理心,更是對整個「系統」的痛苦和困境,有深刻的理解和慈悲。理解系統中的每一個人,都在他們的位置上,盡了最大的努力。
意義: 這種系統性的同理心,能讓你避免陷入「指責壞人」的陷阱,始終保持一個中立、客觀、充滿建設性的立場。
回顧全書,下面這些都是「工具性自我」的應用。
始終如一的「臨在」與「好奇」: 無論面對多麼混亂或充滿敵意的場景,他始終保持著一種冷靜、專注、充滿好奇的「臨在」狀態。他的口頭禪「我很好奇…」,就是他有意識地運用「非評判性好奇」這個行為,來替代「給建議」或「下判斷」的衝動。
將自身感受作為「數據」: 在第十六章,他之所以能識別出「未竟之事」,正是因為他覺察到了自己內心的感受——「我感覺到團隊『卡住』了」。他相信自己這個「儀器」測量到的「卡頓感」,是一個關於系統的重要信號,並據此進行了干預。
在「安全」與「挑戰」之間精準舞蹈: 他是一位平衡大師。他先花費巨大的精力去建造「安全容器」(運用同理心和接納),然後,在容器足夠堅固時,他又毫不猶豫地引入「不舒服」的真相(如第九章的流程圖、第二十六章的雙環學習問題),運用了「挑戰」的勇氣。
從不將自己置於系統之上: 在第二十九章的告別中,他坦誠地將自己定位為「過程的守護者」和「鏡子」,而非「專家」或「救世主」。這種謙遜的姿態,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工具性自我」的展現,它將最終的榮耀和能力,完全地歸還給了組織本身。
「工具性自我」的修煉是一生的功課,但你可以從此刻開始。
練習一:「暫停」按鈕: 在你即將做出任何一個重要的溝通或決策之前,先在內心按下「暫停」鍵。花10秒鐘,做一次深呼吸,問自己:「我現在的內心狀態是什麼?(焦急?憤怒?興奮?)。我接下來的行動,是出於我無意識的慣性,還是一個有意識的、服務於共同目標的選擇?」
練習二:「反思性日誌」(Reflective Journaling): 每天或每週,花15分鐘,回顧一次你與他人的重要互動。不要只記錄發生了什麼,更要記錄下:
在那一刻,我的感受是什麼?
我內心有哪些評判或假設在運轉?
我實際的行為是什麼?
如果可以重來,我會選擇用什麼不同的方式來運用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