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28
0
佛心分享-IT 人的工作軟技能

艾佛勒的筆記本:解構綠洲計畫背後的組織智慧系列 第 28

Day 28 第二十八章:變革的隱性課程:如何從「錯得徹底」中成長?

  • 分享至 

  • xImage
  •  

第二十八章:變革的隱性課程:如何從「錯得徹底」中成長?

副標題:《失敗與學習 (Failure & Learning)》

引子:故事中的場景

讓我們再次回到《綠洲計畫》第十五章那個驚心動魄的下午。當伺服器的警報響起,團隊在經歷了依賴、戰鬥、配對等一系列混亂的「基本假設」行為後,最終由大衛和老趙這兩位「英雄」,通過一次緊急回滾,化解了危機。辦公室裡響起了如釋重負的掌聲,從結果來看,這是一次成功的「救火行動」。

然而,在事後的覆盤會上,艾佛勒卻給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評價,他稱之為「一次成功的失敗」。他沒有糾纏於技術細節,而是引導團隊去審視,他們在應對危機的「過程」中,暴露出了多少協作上的問題。這個場景,深刻地揭示了組織發展中一個極其重要的、但常常被誤解的議題——如何看待「失敗」,以及如何從中進行真正的學習。

理論溯源:從恐懼失敗到擁抱失敗

傳統的管理思維,深受「科學管理」和「零缺陷」思想的影響,將「失敗」視為一種需要被預防、被追責、被根除的「錯誤」或「恥辱」。在這種文化下,員工們會竭盡全力地避免犯錯,或者在犯錯後,想方設法地去掩蓋和推諉。

然而,隨著世界變得越來越複雜和不可預測(即所謂的VUCA時代),以及創新和試錯變得日益重要,現代組織理論家們開始重新審視「失敗」的價值。其中,哈佛大學的艾米·埃德蒙森 (Amy C. Edmondson) 教授,是這個領域最重要的貢獻者。

在她關於「心理安全感」和「無所畏懼的組織」的研究中,她明確指出,一個組織對待失敗的態度,是其能否成為「學習型組織」的試金石。她建立了一套更精細的框架,來幫助我們區分不同類型的「失敗」

  1. 可預防的失敗 (Preventable Failures):

    • 定義: 在那些流程清晰、環境已知的任務中,由於疏忽、偏離規定或能力不足而導致的失敗。比如,外科醫生在手術中拿錯了工具。

    • 應對策略: 目標是通過建立更嚴格的檢查清單 (Checklist)、加強培訓和優化流程,來預防和消除這類失敗。

  2. 複雜系統中的失敗 (Complex Failures):

    • 定義: 在一個由許多相互關聯的變數構成的、複雜的系統中(如一個大型軟體平台、一個金融市場),一系列微小的、看似無關的因素,以一種不可預見的方式相互作用,最終導致的系統性失敗。

    • 應對策略: 目標不是去消除它(因為它幾乎不可避免),而是要及早發現失敗的信號,並建立快速的恢復機制和深入的事後覆盤機制,從中學習,提升系統的韌性。

  3. 智慧型失敗 (Intelligent Failures):

    • 定義: 在探索未知領域(如開發一款全新的產品、測試一個未經驗證的商業模式)時,所發生的、可以被稱之為「好的失敗」。因為它們產生了寶貴的、用其他任何方式都無法獲得的知識。

    • 應對策略: 目標不是避免,而是要鼓勵這種失敗。但前提是,實驗的設計要盡可能地「聰明」——即規模要小、成本要可控、速度要快,並且要能產生清晰的、可供學習的數據。

理論精解:它到底在說什麼?

「從失敗中學習」的理念,核心是促成組織心智模式的轉變:

  • 從「追究責任」到「探究原因」: 當失敗發生時,第一個問題不應是「的錯?」,而應是「什麼導致了這個結果?我們的系統或流程在哪個環節,讓這件事變得可能發生?」。

  • 區分「個人失誤」與「系統缺陷」: 不能將所有失敗,都簡單地歸咎於個人的不稱職。很多時候,是系統的缺陷(如信息不透明、壓力過大)將一個善意的、盡責的員工,置於一個極易犯錯的境地。

  • 創造「說出失敗」的安全環境: 這是所有學習的前提。如果承認失敗會遭到懲罰或羞辱,那麼所有的失敗都會被掩蓋起來,組織將永遠失去從中學習的機會。這再次回到了「心理安全感」的重要性。

  • 失敗是創新的「學費」: 一個從不失敗的組織,幾乎可以肯定,是一個從不創新的組織。智慧型失敗,是組織為了探索未來、獲得成長,而必須支付的、值得的「學費」。

應用解析:書中的安排

在整個《綠洲計畫》中,都在有意識地重塑團隊對「失敗」的看法。

  1. 重新框架「失敗」的定義: 在第十五章的覆盤會上,他石破天驚地將一次技術上的「成功」,定義為一次協作上的「失敗」。這個「重新框架」(Reframing) 的動作,極大地挑戰了團隊的思維定勢。他引導團隊看到,僅僅是「結果好」是不夠的,如果「過程」是功能失調的,那麼這次成功就是不可複製的、充滿僥倖的,從而也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失敗

  2. 將「失敗」轉化為「數據」和「學習」: 無論是面對充滿「阻抗」的會議(第十章),還是面對「未竟之事」的困境(第十六章),艾佛勒從不將其視為「挫折」。他總是將這些不順利的、失敗的體驗,當作關於團隊系統的、極其寶貴的「診斷數據」,並以此為基礎,設計下一步的干預。他向團隊示範了,如何從任何經驗中,都能提煉出學習的價值。

  3. 鼓勵「智慧型失敗」的文化: 他推動的「行動研究」和「兩週改善實驗」,本質上就是在鼓勵團隊進行小規模的、低風險的「智慧型失敗」。他傳達的信息是:我們不需要第一次就做對,我們需要的是快速地去嘗試,快速地從結果中學習,然後快速地進行下一次迭代。

實踐指南:你也可以這樣用

你可以通過一些具體的儀式,在你的團隊中,逐步建立一個更健康的、看待失敗的文化。

  • 練習一:「失敗慶祝會」(Failure Wake/Party): 這個聽起來可能有些激進,但一些創新性組織確實會這麼做。當一個經過深思熟慮的實驗或專案最終失敗時,團隊可以聚在一起,不是為了指責,而是為了「慶祝」從這次失敗中獲得的寶貴學習。分享者會像英雄一樣,講述他們學到了什麼,以及這些學費將如何幫助公司在未來避免更大的損失。

  • 練習二:「無指責事後覆盤」(Blameless Post-mortem): 在任何一次線上故障或專案問題發生後,召開一次嚴格遵守「無指責」原則的覆盤會。會議的唯一目標,是按時間線,客觀地還原「發生了什麼」,並探討「我們如何能在未來,讓我們的系統變得更強大,以防止同類問題再次發生」。Google的SRE文化,就是這一實踐的典範。

  • 練習三:「我今年的三大失敗」: 在年度績效面談時,除了討論成功,領導者可以主動邀請員工分享:「回顧這一年,你認為你經歷的三次最有價值的『失敗』是什麼?你從中學到了什麼,讓你獲得了怎樣的成長?」

延伸思考

  • 思考題: 在你的組織文化中,當一個專案失敗時,人們的第一反應更接近於以下哪一種?
    A. 找到應該為此負責的人。
    B. 讓我們忘了這件事,假裝它沒發生過。
    C. 召集所有人,深入地分析一下,我們到底能從中學到什麼。

上一篇
Day 27 第二十七章:數據的真相與故事的力量:左右腦的變革藝術
下一篇
Day 29 第二十九章:從豐田到矽谷:精實思想的現代演繹
系列文
艾佛勒的筆記本:解構綠洲計畫背後的組織智慧30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