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27
0
佛心分享-IT 人的工作軟技能

艾佛勒的筆記本:解構綠洲計畫背後的組織智慧系列 第 27

Day 27 第二十七章:數據的真相與故事的力量:左右腦的變革藝術

  • 分享至 

  • xImage
  •  

第二十七章:數據的真相與故事的力量:左右腦的變革藝術

副標題:《量化與質化的平衡 (Balancing Quantitative & Qualitative)》

引子:故事中的場景

讓我們同時回顧《綠洲計畫》中的兩個關鍵場景。第一個,是第九章,艾佛勒在白板上掛出那張觸目驚心的「一個API的誕生之旅」流程圖,上面清晰地標示著:「總耗時15天,增值時間僅3天,浪費率高達80%」。第二個,是第十三章,他向團隊娓娓道來那個關於前任總監「高德」的、充滿了壓抑和創傷的「幽靈故事」。

一個是冰冷的、客觀的量化數據 (Quantitative Data);另一個是溫熱的、主觀的質化故事 (Qualitative Data)。艾佛勒在整個變革過程中,將這兩種看似截然不同的工具,完美地編織在一起,共同推動了團隊的轉變。這一章,我們將探討在組織發展中,如何平衡和運用「數據的真相」與「故事的力量」,這門「左右腦」的變革藝術。

理論溯源:兩種認知世界的路徑

在所有的科學研究和社會探查中,量化與質化都是兩種最基本的研究範式。

  • 量化研究 (Quantitative Research):

    • 哲學基礎: 實證主義 (Positivism)。相信存在一個客觀的、可被測量的現實。

    • 目標: 通過數字、統計和測量,來驗證假設、揭示相關性、並量化問題的規模。它回答的是「多少 (How much/many)?」和「是什麼 (What)?」的問題。

    • 工具: 問卷調查、數據分析、A/B測試、績效指標(KPIs)。

  • 質化研究 (Qualitative Research):

    • 哲學基礎: 解釋主義 (Interpretivism) 或建構主義 (Constructivism)。相信現實是主觀的,是通過人們的詮釋和互動而建構的。

    • 目標: 通過深入的訪談、觀察和文本分析,來理解現象背後的深層意義、動機和文化背景。它回答的是「為什麼 (Why)?」和「如何 (How)?」的問題。

    • 工具: 深度訪談、焦點小組、人類學式的實地觀察、案例研究。

在組織發展的早期,受科學管理思想的影響,顧問們更偏重於量化診斷。但隨著人本主義和後現代思想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實踐者認識到,僅有數據是不足以觸發深刻的、持久的行為改變的。一個真正成功的變革,必須能同時說服組織的「左腦」(邏輯、理性)和「右腦」(情感、直覺)。

理論精解:它到底在說什麼?

在組織變革的實踐中,量化數據和質化故事,各自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它們是變革的「雙引擎」。

量化數據的力量 (The Power of "Truth")

  1. 創造客觀性,減少爭議: 數據是中立的。當艾佛勒說「浪費率是80%」時,這是一個無可辯駁的事實,遠比他說「我覺得大家效率不高」更有說服力。數據能將討論的基礎,從主觀的「觀點」,轉移到客觀的「事實」上。

  2. 揭示問題的規模與緊迫性: 「我們的CI/CD失敗率是40%」,這個數據能立刻讓團隊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和普遍性,從而產生採取行動的緊迫感

  3. 建立衡量基準,追蹤進展: 數據為變革提供了一個清晰的「起點」和「終點」。我們可以衡量變革的效果(比如,成功率從60%提升到96%),這為慶祝成功和證明變革的價值,提供了堅實的依據。

質化故事的力量 (The Power of "Meaning")

  1. 建立情感連結,觸動人心: 數據能說服大腦,但故事能打動人心。人們很少會因為一張財務報表而熱血沸騰,但一個關於「客戶因我們的產品而解決了重大難題」的故事,卻能極大地激發員工的使命感。

  2. 揭示「為什麼」,賦予數據意義: 數據告訴我們「40%的部署失敗了」,而故事(如一位工程師分享他因為部署失敗而通宵排查的痛苦經歷)則告訴我們,這個冰冷的數字背後,意味著真實的挫敗感、壓力和時間浪費。故事為數據注入了意義和情感

  3. 傳遞文化與價值觀: 組織文化,本質上就是由組織成員反覆講述的「故事」所構成的。想改變文化,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去創造和傳播能體現新價值觀的新故事。

一個成功的變革敘事,必然是數據與故事的交響樂

應用解析:綠洲計畫的「組合拳」

在整個《綠洲計畫》中,我們看到了很多運用「左右腦」的地方。

  1. 診斷階段的融合: 在第五章,他的診斷方法本身就是一個完美的融合。他既有「數據探勘」(量化),去分析Jira和Git的客觀數據;又有「一對一深談」(質化),去傾聽員工們充滿情感的主觀故事。

  2. 「解凍」時的雙重打擊: 在第九章的「解凍」干預,是先用那張充滿了量化數據的流程圖,來衝擊團隊的「左腦」,讓他們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緊接著,在其他場合,他又不斷地複述那些他在訪談中聽到的、匿名的質化故事(「我聽到一位工程師說…」),來觸動團隊的「右腦」,建立集體的同理心。

  3. 系統循環圖的內在統一: 第十八章的系統循環圖,本身就是一個精妙的結合體。圖中的「變數」,可以被量化(Bug數量、趕工壓力);而連接變數的「因果箭頭」,本身就在講述一個關於「系統如何運作」的、充滿邏輯的故事

  4. 慶祝成功的雙重維度: 在專案結束時,團隊既慶祝了OKR指標(量化)的達成,也通過講述變革故事(質化)的方式,來鞏固新的文化和價值觀。

實踐指南:你也可以這樣用

在你的日常溝通和影響他人的嘗試中,有意識地訓練自己同時使用這兩種工具。

  • 練習一:「給你的數據講個故事」: 在你下一次需要做數據報告(如月度業務數據、專案進度數據)時,不要只羅列圖表和數字。在報告的開頭或結尾,嘗試用一個生動的、與數據相關的「客戶故事」或「團隊故事」,來作為開場或總結。看看這是否能讓你的聽眾更投入。

  • 練習二:「為你的故事找個數據」: 當你感覺到團隊存在某個問題,並想向上級或同事提出時(比如,「我覺得我們會議太多了」),先不要只憑感覺去說。嘗試去做一個小小的數據統計(比如,花一周時間,記錄下團隊成員平均每天參加會議的小時數)。當你帶著「我們團隊平均每人每天要花3.5小時開會」這個數據去溝通時,你的故事會變得有力得多。

延伸思考

  • 思考題: 在你的組織裡,做決策時更看重的是「數據報告」還是「某位資深人士的經驗故事」?這兩種信息來源,哪一種通常更具影響力?你認為一個理想的平衡應該是怎樣的?

上一篇
Day 26 第二十六章:艾佛勒的秘密武器:如何運用你自身來催化改變?
下一篇
Day 28 第二十八章:變革的隱性課程:如何從「錯得徹底」中成長?
系列文
艾佛勒的筆記本:解構綠洲計畫背後的組織智慧30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