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ogle在自家的部落格曾提到關於AI在行銷的應用,可參閱下圖與連結。從題目上應可看出,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內容是關於「AI驅動的個人化體驗與用戶互動」,這也是我最喜歡的題材之一,畢竟自己在數位行銷打滾了十幾年,對於AI如何賦能行銷,總是會有許多想像空間與期待。
今天不寫教學文,單純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與整理,廢話不多說,那我們就從以下這張圖片的內容展開吧~
圖片資料來源:thinkwithgoogle(https://www.thinkwithgoogle.com/intl/zh-tw/)
相信歷經ChatGPT的崛起,這幾年各種AI工具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我相信AI已經不再只是資料科學家或工程師才可以使用,自然語言處理、Low-code、No-Code,現在幾乎所有產業都在討論怎麼把AI加進去團隊的日常行銷工作中。
也許很多行銷人第一時間會覺得:「現在導入會不會太早?這些AI工具會不會太複雜?」其實不用想得太難,AI在行銷領域的應用,就如Google提到的,大致可以歸納成三個方向:創意協助、搜尋與推薦、客服服務自動化。
這三大應用不只幫品牌提升行銷效率或行銷效益,更重要的是能承受消費者對「快速、方便、個人化」的期待。
接下來我會用個人的理解,把這三個AI行銷場景拆解成簡單案例,順便分享一些我自己的觀點。
如同我在各大演講場合或工作坊分享,AI是你的行銷神隊友,但多數行銷夥伴其實還是將AI應用在「找到你想要的東西,不再靠運氣」這三個維度,頂多加上行銷數據的「分析」。
但其實能做到上述的行銷人已經很厲害了!我觀察下來,大家比較容易聯想「AI自動寫文案」的功能,我認為這沒錯,也的確是AI的強項,但其實它能做的比我們想像還多,就像我提到的,除了文、圖、影的應用之外,也可用來數據分析、報表設計、效益預測...等。
比如說:
1.社群小編可以用AI快速生出不同渠道的貼文草稿,然後再加點品牌調性或人味去潤飾。
2.設計師可以用AI圖像生成工具跑出幾種設計版本,等於是先讓AI跑靈感後,人再介入去調整與優化。
3.電商甚至能用AI幫每位顧客產出個人化的產品推薦或產品圖片或客製化行銷短片。
講了這麼多,好處在哪?我認為第一是省時間,第二是更貼近顧客,因為AI可以依照顧客的偏好去自動調整內容。其實我一直期待行銷能做到「千人千面」,讓行銷活動不再是「一套打天下」,而是更有機會做到「一人一內容」。但現實很骨感,其實能做到數十種分群然後按照這數十種TA去做客製化再行銷,就已經很厲害了!
但我也得提醒一下:現在的AI再厲害,也不是萬能。
內容如果完全交給AI生成,很可能變得「沒靈魂」或跟自己的品牌調性不符。
這就是為什麼我常在課堂中強調AI是輔助,不是取代,我們人生與工作經驗,以及創意和決策,是最後那一哩路的關鍵。
搜尋推薦其實電商已經做到很棒了,簡單來說就是「找到你想要的東西,不再靠運氣」。
就像我們在逛Momo,商品超多,但AI能一眼就看出你需要什麼,立刻帶你到正確的產品頁面,這就是AI推薦的價值。
其實電商平台透過演算法推薦我們可能喜歡的商品也不是很創新的功能。
這對消費者來說是方便,對品牌來說是提升轉換率,因為顧客更快找到想要的東西,自然更容易下單。
但這裡有個隱性風險,這點也許可以看看國外有沒有分析報告,我自己是覺得如果太「黏」消費者或者演算法太不準,老是推薦錯誤的東西,反而會惹人反感,但也許有些顧客會覺得看到推薦其他產品會覺得驚豔?
客服應該是大家最容易感受到AI影響的地方了,其實之前的Chatbot我一直都覺得沒很好用,但也許現在甚至不遠的將來,應該AI chatbot可以得到有感升級。
我認為對企業來說,AI客服的最大好處就是省人力跟24小時回覆,能夠處理大量重複性的問題,讓真人客服把時間留給需要更多情感溝通的客戶。但目前我使用多間的體感是AI常常「答非所問」,如果顧客遇到複雜問題卻一直卡在AI chatbot那裡,體驗可能比以前更糟XD
台灣很多企業還停留在觀望階段,老闆怕投資沒回報,員工怕AI取代自己,結果到頭來啥都沒做。
我的建議是:從小處開始,例如先在文案生成、簡單FAQ、AI產品推薦,先看到成效後再擴大。
AI在行銷裡的角色是「加速器」,好的產品與服務會被放大,好的體驗會快讓顧客有感。
但一正一反,錯誤也可能會被放大,所以重點不在於AI多厲害,而是企業怎麼用。
對消費者來說,以後看到的廣告、推薦、客服,背後可能都有 AI 的影子。
對品牌來說,思考怎麼和AI深度合作,因為在這場遊戲裡,真正的差異化不是「AIvs人」,而是「懂AI的人 vs 不懂AI的人」。
撰文/陳建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