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13
0
IT 管理

AI 時代,IT 職人養成系列 第 13

AI 時代,IT 職人養成 Day13:除了 Windows:IT 工程師也需略懂 Mac 與 Linux

  • 分享至 

  • xImage
  •  

除了 Windows,你還需要略懂的另一片天空:Mac 與 Linux

Mac 由於操作介面非常流暢,早期吸引一批設計相關使用者使用,近年來包括 Microsoft Office 與多家軟體的支持,加上硬體效能不錯,目前已經有相當多人使用。

💡 Windows之外,天空還有兩朵雲:流暢的 Mac、穩健的 Linux

Mac 所使用的 CPU ,大致分為三大階段:

  • PowerPC 時代:1994-2005,這時候用的人還不多。
  • Intel 時代:2006-2020,Apple 全面改用 Intel x86 處理器。由於 CPU 的相容,這時代購買 Mac 的使用者,通常還會安裝一套 Windows 在 Mac 上。
  • ARM 時代:2020~至今,2020年 Mac 發表自己研發的 ARM CPU 晶片 M1。由於這一系列的 CPU 非常省電,首先吸引了很多移動使用者採用,目前到 M4 世代, CPU 不僅省電、效能也非常強,市佔率也大幅攀升。

💡 ARM 時代 (M 系列 CPU):Mac 的關鍵字已從『相容』變成『效能×續航』

Linux 除了應用在伺服器上之外,也有愛好者引進視窗系統,不過因為 Microsoft Office 不支援 Linux,目前僅在特定專業用途、或是 Office 輕量使用族群上採用之。

熟悉了 Windows 後,要維護 Mac 或 Linux ,通常並不難,需要的只是熟悉與瞭解對應的方法即可。今天的文章,就以這樣子的角度,來協助 IT Support 工程師對 Mac 與 Linux 有個初步的瞭解。

當然,這些只是初步的瞭解,實際上,您仍是要每日經常的使用或操作這些系統,才能夠是很熟悉。

Mac 與 Windows 的對應

開關機與登出

Windows 在 開始功能表, Mac 在 左上角 Apple 功能表,如下圖。

開關機截圖

跟 Mac 有關的設定,也是從這個功能表的 系統偏好設定 進入設定。

偏好設定截圖

Windows 工作列 vs Mac Dock

Mac 使用者喜好把常用程式放在 Dock,這個 Dock 就像 Windows 工作列,只是 Mac Dock 可以裝非常多常用程式。已經打開的程式,在 Dock 的 Icon 下 會有一點。

這個 Dock 的位置通常在下面,也可以設定在左側或右側。

Mac 桌面與 Dock

如果要開啟所有程式,則點選 Launchpad (啟動台),在 Dock 上有一個像 九宮格 的哪個 icon。

Dock 可以說是 macOS 的「快速啟動列 + 工作列」,功能大致涵蓋:

  1. 常用程式快捷方式

    • 可以把 App 拖進 Dock,隨時一鍵打開。
    • 跟 Windows 的「工作列釘選程式」相似。
  2. 正在執行的程式

    • App 開啟時,Dock 會顯示它的 icon,下方還會有小黑點表示「正在運行」。
    • 類似 Windows 工作列顯示正在開啟的程式。
  3. 檔案與資料夾

    • Dock 右半部可以放資料夾(例如 Downloads 下載資料夾)。
    • 可以直接拖拉檔案進去,當作捷徑。
  4. 垃圾桶 (Trash)

    • Dock 最右邊永遠有個 Trash(垃圾桶),用來刪除檔案。

Dock vs. Windows 工作列

功能 Windows 工作列 Mac Dock
常用程式 可以釘選 可以固定在 Dock 左側
執行中程式 顯示在工作列 顯示在 Dock,icon 下有黑點
系統通知/時鐘 在右下角 在右上角選單列 (Menu Bar),不在 Dock
檔案/資料夾 不常見(只能釘捷徑) Dock 可放資料夾堆疊 (Stacks)
垃圾桶 沒有 Dock 最右側內建 Trash

👉 Dock 就是 Mac 的「快速啟動 + 工作列 + 資料夾堆疊 + 垃圾桶」合體。

Mac 視窗操作:

Windows 視窗操作在右上會有 最大化、最小化、關閉,Mac 視窗操作在左上角,會有 紅燈 (關閉)、黃燈 (最小化)、綠燈 (最大化)。

簡要對照如下表:

功能 Windows macOS 說明
最大化 點右上角方框 綠色按鈕 macOS 的綠色按鈕預設是「進入全螢幕」,加上 Option 才是傳統「最大化」。
最小化 點右上角「–」 黃色按鈕 最小化後會縮到 Dock 裡。
關閉視窗 點右上角「X」 紅色按鈕 差異:關閉視窗≠關閉程式,App 仍在背景運行。

Mac 常見操作對照

功能/操作 Windows Mac (macOS) 說明
檔案管理 檔案總管 (Explorer) Finder 類似,但 Finder 強調「標籤」與「Spotlight 搜尋」。
搜尋 Windows Search (Win+S) Spotlight (Cmd+Space) Spotlight 比較快,還能算數學、開 App。
軟體安裝 .exe.msi 安裝檔 .dmg 拖曳到 Applications,或 Homebrew .dmg = 「光碟映像檔」,拖曳就完成安裝。
刪除檔案 Delete → Recycle Bin Command+Delete → Trash Trash = 資源回收桶。清空才會真正刪掉。
快捷鍵 (Copy/Paste) Ctrl+C / Ctrl+V Command+C / Command+V 幾乎所有 Ctrl 改成 Command。
系統設定 控制台 / 設定 系統偏好設定 (System Preferences) macOS Ventura 以後改名叫「系統設定」。
工作管理員 Ctrl+Shift+Esc → Task Manager Command+Option+Esc → 強制結束 Mac 只有簡單「強制結束」視窗,要更詳細看 Activity Monitor。
更新 Windows Update macOS Software Update (App Store 或設定) 兩者都會自動提醒更新。

👉 Command 鍵取代 Ctrl、Finder 取代 Explorer、Spotlight 取代搜尋。 其他就自己舉一反三囉...

檔案管理 Finder

使用 終端機

如果沒有太有機會操作 Mac,可是 IT Support 又需要維護 Mac 電腦,建議使用 終端機 下指令的方式,最後我們再來整理 終端機指令,供大家參考。

Linux

Linux 常讓人感覺有一個神秘面紗,好像有很多套、學也學不完的感覺,哪是因為 Linux 開放、自由,所以有非常多套發行系統,自 1991 年 Linux 核心出現至今,歷史上曾經出現的保守估計有上千套 Linux 發行版;現在,根據 DistroWatch 的統計,常見、活躍維護的 Linux 發行版大約還有 300–400 套;但主流、被廣泛使用的,大約 20–30 套。

大部分的 Linux 發行版,最終都可以追溯到 幾個主要源頭:Debian, Red Hat 兩大體系,與 Slackware 系統(SUSE / openSUSE) 與 一些 獨立的發行版本。

💡 發行版百花齊放,血統主要兩支:Debian 與 Red Hat。

首先,先瞭解兩大發行陣營:

  1. Debian 系

    • 代表性發行系統:Debian、Ubuntu、Linux Mint

    • 特色:

      • 使用 .deb 套件管理(APT:apt-getapt
      • 穩定、安全,套件更新相對保守
      • 社群龐大,學習資源最多
  2. Red Hat 系

    • 代表性發行系統: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RHEL)、CentOS、Fedora、Rocky Linux

    • 特色:

      • 使用 .rpm 套件管理(YUM、DNF)
      • 常用於企業、資料中心
      • 由 Red Hat 帶頭,商業支援完整

💡 學會一支主流,就能聽懂整個 Linux 方言。

台灣常見的四個發行版本

1. Ubuntu

  • 台灣最常見的 Linux,原因:

    • 免費、文件齊全、支援度高
    • 很多教學、課程、書籍都以 Ubuntu 為基礎
    • 桌機/伺服器兩用
    • Microsoft 相對較為支援,在 Windows 可以安裝 WSL (Windows Subsystem for Linux) ,預設安裝的是 Ubuntu。
  • 常見用途:

    • 學生學習、開發者環境
    • Web Server、雲端 VM

2. Rocky Linux

  • CentOS 的接班人之一。
  • 優勢:
    • 100% RHEL 相容
    • 穩定、安全,適合企業正式環境
  • 常見用途:
    • 公司內部伺服器
  • CentOS 的故事
    • 台灣有很多過去常跑 CentOS,原因是,因為 它是 RHEL 的免費替代品,幾乎 100% 相容,而且有 RHEL 的穩定性,卻不需要付授權費。
    • 但在 2020 年 Red Hat 宣布 終止 CentOS 傳統版,改成「CentOS Stream」(相當於測試版)。
      這導致大量企業開始轉向其他選擇:Rocky LinuxAlmaLinux
    • 在台灣,Rocky Linux 成為了 CentOS 的接班人。

3. Debian

  • Ubuntu 的上游版本。

  • 特色:

    • 更穩定,但更新較慢
    • 適合需要「跑十年不動」的伺服器
  • 常見用途:

    • 大型伺服器、郵件系統
    • 穩定性優先的環境

4. Fedora

  • RHEL 的「實驗場」。

  • 特點:

    • 最新技術、更新快
    • 適合喜歡嘗鮮的工程師
  • 常見用途:

    • 開發測試環境
    • 研究與新技術試驗

👉 Linux 發行版百花齊放,但核心只有一個 —— 學會其中一支,就能觸類旁通。

桌面體驗 (視窗) 系統

這些 Linux ,可以安裝桌面體驗 (視窗) 系統,摘要如下:

發行版 預設桌面 常見替代 備註
Ubuntu GNOME KDE Plasma, XFCE, LXQt, MATE 官方提供多種 Flavors
Rocky Linux GNOME KDE Plasma 企業取向,幾乎都是 GNOME
Debian GNOME KDE Plasma, XFCE, MATE 安裝時可自由選
Fedora GNOME KDE Plasma, XFCE, Cinnamon GNOME 最先進版本常先出現在 Fedora

👉 GNOME 幾乎是四套發行版的共同語言,但 Ubuntu/Kubuntu 與 Fedora/KDE Spin 讓 KDE Plasma 也很熱門。

基本上,這些 桌面體驗 (視窗) 系統,都類似 Windows,也有些不同,只要常使用,基本上就會熟悉。

如果只是上上網、簡單的 Office 操作(有免費版的 Office),這樣的使用者,是有機會適應在 Linux 上進行日常工作的。

能順暢運行 桌面體驗 (視窗) 系統 的硬體,只需像 N100, N150 這樣初階的 CPU 的電腦,這樣的電腦硬體是一萬元台幣就可以搞定的。重點在要讓使用者習慣 Linux 並不容易。

工程師的維護工作

IT Support 日程維護電腦,如:查OS資訊、查CPU、查記憶體、查電腦 IP、查 DNS設定、Ping指令、查看時間,在各系統的 終端機 下的指令 (也常稱為 CLI 指令),整理如下:

工作 Windows (CMD / PowerShell) macOS (Terminal) Linux (Terminal)
查 OS 資訊 systeminfo sw_versuname -a uname -asudo cat /etc/os-release
查 CPU wmic cpu get nameGet-CimInstance Win32_Processor sysctl -n machdep.cpu.brand_string lscpu
查記憶體 systeminfo (有記憶體資訊) 或 Get-CimInstance Win32_OperatingSystem vm_stattop free -h
查電腦 IP ipconfig ifconfigip addr ifconfigip addr
查 DNS 設定 ipconfig /all scutil --dns sudo cat /etc/resolv.conf
Ping 指令 ping ithelp.ithome.com.tw ping ithelp.ithome.com.tw (Ctrl+C 停止) ping ithelp.ithome.com.tw (Ctrl+C 停止)
查看時間 time /t (時間) date /t (日期) date date

小提醒

  • Windows

    • 在 PowerShell 裡建議用 Get-CimInstance,比 wmic 新。
  • macOS / Linux

    • 指令大多通用,差異在於 macOS 用 scutil 管理網路設定,而 Linux 用 /etc/resolv.conf
  • Ping

    • Windows 預設只測 4 次,Linux/macOS 會 無限持續,要 Ctrl+C 才停。

👉 Windows 有 GUI 傳統,但 CLI 也很完整;macOS 與 Linux 都繼承 UNIX 血統,指令幾乎相通。

小結

對多數 IT Support 工程師來說,Windows 是基礎,但隨著企業環境多元化,Mac 與 Linux 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另一片天空。Mac 在設計族群中的普及,讓工程師需要懂得基本設定與維護;Linux 則是企業伺服器與雲端基礎架構的核心,至少要會基礎的操作才能處理問題。

從今天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到:

  • 介面操作:Windows 與 Mac 在工作列、視窗管理上不同,但學會對照後,很快能上手。
  • 發行版本:Linux 雖然百花齊放,但只要熟悉 Debian 系與 Red Hat 系的主流版本,就能舉一反三。
  • CLI 指令:三大系統在查詢硬體、網路、時間等基礎操作上大同小異,熟悉一套後學其他並不困難。

做好 IT Support 工作,通常要抱持一顆熱忱的心:熱心助人、還要熱衷學習。

👉 會 Windows 讓你的工作能很專業,會 Mac 與 Linux 讓你看起來更厲害


上一篇
AI 時代,IT 職人養成 Day12:行動裝置管理——方便、可用、安全
系列文
AI 時代,IT 職人養成13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