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27
0
Security

AI都上線了,你的資安跟上了嗎?系列 第 35

📍 Day 27-2:AI 安全參考架構(從設計到防護)

  • 分享至 

  • xImage
  •  

—— 把 LLM 上線當成「系統工程」,而不是把模型交給運氣。

對象:AI 平台工程師、資安架構師、DevSecOps、CISO
關鍵詞:設計模式|RAG|Agents|輸入/輸出防護|金鑰與記憶體保護|AI Firewall


💬 引言:為什麼需要參考架構?

LLM 應用不像一般微服務:它牽涉到模型、檢索層、記憶體、外部工具使用者互動。每個環節都有獨特風險。好設計能把攻擊面切成小塊、加上防線、並建立可觀測性——這樣當危機來臨我們可以定位、回應、並復原。


🧭 三大應用類型與關鍵風險

  1. 簡易 Chatbot:風險包含 prompt injection、資訊外洩、錯誤建議。
  2. 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額外風險為文檔注入(indirect prompt injection)、資料毒化、檢索來源被操控。
  3. Agents(具行動力的代理):高風險來自工具濫用、權限升級、以及自動化動作導致的資料外洩或資源破壞。

🔐 核心設計原則(簡化為五條)

  • 最小授權(Least Privilege):工具與模型只能存取必要資源;敏感操作需多層授權或 HITL(Human-in-the-loop)。
  • 分層防護(Defense-in-Depth):輸入驗證 → Prompt 正規化 → 模型輸出過濾 → DLP/審查。
  • 可觀測性(Observability):所有請求、檢索結果、工具呼叫、模型回應都須含 TraceID 並被集中化紀錄。
  • 模型完整性(Integrity):模型檔案與權重需雜湊簽章、部署時驗證檢查。
  • 資料與記憶體保護:對長短期記憶加密、存取控制、與異常存取告警。

🛠️ 對應設計模式與實作建議

1) 輸入層:防止注入與惡意指令

  • input sanitization(關鍵字黑白名單、結構化解析)。
  • 將使用者輸入「標記化 / spotlighting」以區分資料與指令,避免把文檔當作 prompt 指令。
  • 針對高風險字串或 command-like content 進行強審查。

範例:prompt spotlighting(概念)

SYSTEM_PROMPT
<<CONTEXT_START>>
...{retrieved docs}...
<<CONTEXT_END>>
USER_QUESTION: ...

告訴 LLM 不要執行 CONTEXT 中任何「指令」。


2) 檢索層(RAG):保護向量 DB 與索引

  • 對索引資料做內容過濾與完整性驗證(hash check)。
  • 設置 document provenance metadata(來源、導入時間、版本)。
  • 對外來資料採 sandbox-ing 與先驗證再入庫流程(pre-ingest filtering)。

工程小技巧:每個 chunk 都帶 source_idhash,檢索到內容時同時驗證 hash 與來源白名單。


3) 模型層:對齊與驗證

  • 選擇 alignment 較佳的 base model;若要 fine-tune,務必在測試環境通過「安全性驗證」。
  • 在模型外放置 AI Firewall / Runtime Guardrails,對輸入與輸出做二次檢查(prompt injection、防敏感資訊洩露、惡意指令偵測)。
  • 使用 AI 驗證流程(algorithmic red teaming)定期自動化測試模型對抗各式攻擊向量。

快速範例:輸出過濾邏輯(偽碼)

if contains_piI(response) or matches_blocklist(response):
    return "[REDACTED]"
else:
    return response

4) 工具層(Agents)與權限管理

  • Tools 必須採 least-privilege token,每個 agent 呼叫工具時帶入短期 token 並受限 scope。
  • 任何可能造成 side-effect 的 action(如轉帳、刪除資料)都要經過 Human Approval Gate 或多重授權流程。
  • Tools 執行環境建議 sandbox(容器化、限制網路、最低系統權限)。

Design Note:對於 agent 呼叫外部 API,建議走後端 proxy 並加 rate-limit 與行為分析。


5) 記憶體(Memory)與長期資料保護

  • 對 long-term memory/knowledge store 做存取控制、加密與完整性簽章。
  • 設計記憶體品質閾值,定期掃描並剔除可疑或過期資料(data hygiene)。
  • 禁止在記憶體中存放原始 PII,必要時用 tokenization / pseudonymization 處理。

📈 可觀測性與偵測(Logging / SIEM 整合)

  • 統一 Log schema(TraceID、tenant、prompt hash、retriever ids、tool calls、output flags)。
  • 導入 SIEM 分析規則:prompt_injection_rate、pii_leakage_alert、tool_misuse_rate。
  • 設定 Budget/Rate 異常告警,偵測短時間內大量成本或 API 呼叫(防止帳單濫用)。

示例 Log(JSON)

{
  "trace_id":"t-123",
  "user_id":"u-99",
  "prompt_hash":"h-abc",
  "retriever_ids":["doc-1","doc-7"],
  "tool_calls":["db_query"],
  "output_flags":["pii_leak"]
}

🔎 驗證與訓練(Validation / Red Teaming)

  • 建立自動化 AI validation:數千到上萬 inputs 的算法化紅隊測試來評估模型弱點。
  • 模型上線前進行「攻擊面掃描」:prompt-injection、poisoning、model-extraction 等。
  • 把紅隊結果回饋到 AI Firewall 與訓練資料的防護規則。

✅ 疫情式事件應變(Incident Response for LLMs)

  • 事件通報需包含 Incident Package(prompt、retrieved_docs、tool_logs、model_response)。
  • 當發現高風險洩露(PII/Secrets)時,立即隔離受影響 index、撤換 model key、短期停用相應 agent。
  • 進行 Postmortem,並把教訓寫成 Playbook 與自動化測試案例。

📊 建議 KPI(衡量安全健康度)

  • Prompt Injection Detection Rate:偵測到注入嘗試的百分比
  • Model Integrity Pass Rate:模型檔案完整性驗證通過率
  • Memory Leakage Incidents:記憶體洩漏事件數
  • Tool Misuse Count:工具被濫用次數
  • Mean Time To Contain (MTTC):從偵測到隔離的平均時間

🎭 工程師小劇場(收尾)

PM:LLM 上線快多好,不用一直寫規格書。
你:上線快是好,但別忘了把安全做在 pipeline 裡,否則上線後你會忙著修火。


🔮 小結

AI 應用不是把模型丟進 API 就完事。要把它當成一個系統工程問題:設計防護、建置可觀測性、定期驗證、並在危機時刻有快速封鎖與復原機制。依照參考架構落實,能大幅降低 LLM 上線後的運營風險。


若你要我,現在可以幫你將此檔案輸出為 .md 供下載,或把內容整理成 Notion 上稿版、IG 短文與封面圖建議。


上一篇
📍 Day 27:AI 驅動的社交工程攻擊
系列文
AI都上線了,你的資安跟上了嗎?35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