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變化的科技環境中,知識分享是提升團隊效率、促進創新和培養人才的關鍵。資深工程師在建立知識分享文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行動和策略推動團隊形成持續學習的習慣。
有效打造知識分享文化的第一步,不外乎是以身作則,樹立分享榜樣,通過分享技術經驗和教訓來激發團隊參與。
例如,在 code review 中,詳細解釋某個決策的邏輯,或在會議中展示解決棘手技術問題的過程。透過公開研究新技術或 debug 的步驟,就能讓團隊「習慣」,分享知識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而非僅限於專家行為。
此外,應營造心理安全的環境,承認自己的知識盲點或過去的錯誤。例如,在分享會上說:「這個框架的底層邏輯最初並不容易理解,花了幾天研究才弄清楚。」這樣的態度能降低團隊成員的參與門檻,鼓勵大家勇於提問和分享。
為了建立一個持續學習與知識共享的工程文化,結構化分享機制可以讓大家更容易「習慣」,以及「降低分享的門檻」。
可以設立輕量而高效的定期技術分享會,每週或每兩週舉辦 30 分鐘,主題涵蓋從新框架介紹到性能優化和實用除錯(debug)技巧,並鼓勵成員輪流主講,確保知識多元且不斷更新。
將建立並維護一個易於使用的內部知識庫,像是利用 Confluence、Notion 或 GitHub Wiki,用於系統化地記錄常見問題、重要的架構決策以及標準部署流程,透過提供簡單的模板來大幅降低所有成員貢獻與參與的門檻。
最後,可以深化 Code Review 文化,將其視為重要的教育與知識傳遞環節,而不僅是抓錯的環節;我們可以積極撰寫具有指導意義的評論,分享最佳實踐,藉此在日常工作中潛移默化地推動技術水平的提升。
所有人都需要讚美,得到讚美會讓人更願意持續分享。
像我們可以在會議或 slack 中讚美團隊的成員,諸如:「感謝某位同事分享了 Kubernetes 優化技巧,顯著縮短了部署時間。」
如上述提到的 Confluence、Notion、GitHub Wiki 等等,簡單易用的工具可以降低大家願意分享的門檻。
我們還可以透過在 Slack、Teams 上建立分享頻道,鼓勵大家分享有趣的新知,並非一定要將技術分享撰寫成完整的長文,簡短的分享也可以促進分享的人以及觀眾更願意參與。
而對於工程師來說,最容易做到的不外乎是在 git commit 或是在註解上保留充分的上下文,也是一種很棒的知識載體。
為確保知識分享文化持續優化,在推行分享文化之後,我們可以定期調查團隊對分享活動的滿意度和建議,確認分享會內容是否實用。
紀錄知識分享的成果也很重要,比如在分享會之後,我們可以將分享的內容同步在 slack 的頻道上,並將簡報或是錄影檔放在公司內部適合儲存的地方,例如 Google Drive、私有雲或購買的企業內訓平台。
通過以身作則、結構化機制、鼓勵措施、技術支持、持續改進與反饋,我們可以將知識分享從個人行為轉化為團隊習慣。這不僅能夠提升個人技術能力,讓團隊在快速變化的科技環境中保持競爭力。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在推動技術分享的過程中,持續提升我們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