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個人影響力與技術精進
核心目標:從個人執行者轉變為技術影響者。
資深工程師的技術能力不再僅限於單一功能開發,而是對整個系統擁有足夠的洞察力與 Ownership
-
擁抱技術負資產與選型決策: 我們必須能夠識別並主導處理複雜的技術債,能清晰地從「技術、業務、團隊」三個維度論證技術選型和優化的必要性。
-
成為知識的傳播者與質量保證者: 透過 Code Review 將「糾錯」轉化為「賦能」的過程。資深工程師的每一次貢獻(包括持續記錄、持續優化、持續整合),都應旨在提高團隊的整體工程水平和架構一致性。
-
從修 Bug 到修系統: 不只是修復眼前的 Bug,而是能夠追溯到其根源,並對系統架構提出防禦性改進。
-
行動指南: 將持續學習與適應視為常態。資深工程師應每季度專門撥出時間,研究目前系統中最薄弱或最不熟悉的環節
第二課:專案領導與團隊賦能
核心目標:從個人貢獻轉變為帶領團隊。
資深工程師的影響力,必須能透過槓桿效應(Leverage)放大。這關乎領導力、溝通和對齊。
-
無頭銜領導力與信用基礎: 領導力不一定需要經理職位。資深工程師要主動為專案和系統設立標準、定義方向,並推動跨團隊的技術對齊。你的影響力來自於建立團隊的專業信用和遠見。
-
掌握溝通藝術與駕馭悖論: 運用「非暴力溝通」處理團隊衝突,並警惕「永遠正確」的悖論。真正的影響力,是讓別人願意聽從你的建議,而非強迫接受。
-
戰略性向上管理: 將自己視為領導層的「戰略合作夥伴」,而不是僅僅的執行者。資深工程師應主動溝通對技術走向和產品風險的判斷,確保技術決策與公司戰略一致。
第三課:產品思維與業務導向
核心目標:從解決技術問題轉變為解決商業問題。
軟體工程的終極目標是為使用者和業務創造價值。資深工程師必須將產品和商業思維融入到日常決策中。
-
深入理解使用者與開發節奏: 工程師的價值是為產品創造價值。不要只依賴 PRD,要主動理解使用者痛點,並根據產品目標選擇最合適的軟體生命週期(如非敏捷銀彈),以設計出最健壯、最具彈性的架構。
-
抬頭看風向: 資深工程師必須能夠預測未來的技術趨勢,並主動將這些趨勢轉化為團隊的技術儲備和產品創新機會。
-
將 1 on 1 轉化為成長引擎: 利用與經理、導師的對話,定期校準自己的技術決策是否真正服務於業務目標,並獲得戰略性的指導。
第四課:職涯發展與遠景
核心目標:從當前工作轉變為長遠規劃。
- 資深工程師的職涯是一場馬拉松,無論技術如何精進、影響力如何擴大,我們不能忘記影響力的基礎,是先照顧好自己:
- 學會識別和應對「冒牌者症候群」與「達克效應」,這是「心態致勝」的起點。
- 從頂級工程師的經驗中學習,並利用這個框架來判斷何時是職涯的「分水嶺」。
後記
這一年對我的職涯來說是很大的轉折。
去年的我認為,只要能以極高的效率完成任務,不論是否擁有「資深工程師」的職稱都無所謂。但今年才意識到,這樣的想法可能會讓自己繞了許多彎路。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心態,部分原因來自待在舒適圈、缺乏明確目標等問題。這點在第四課中,幾位前輩也都曾提到──在職涯初期,應該盡可能設定明確目標並不斷嘗試突破,才能持續成長。
加入現在這間公司後,我明顯感受到角色定位的不同。與去年相比,公司規模從百人擴大到近千人,而在不同規模的組織中,思考的層面與面臨的挑戰自然也不同。前三個月我發現,最難的並不是技術本身,而是如何有效地說服他人,並成功推動一個項目。
參加鐵人賽的原因,是希望藉此重新建立成為資深工程師所需的知識體系。這五年來,我沒有 role model,也沒有 mentor,一路都靠自己摸索。鐵人賽讓我花了許多時間閱讀各領域頂尖工程師的經驗,並從中補足過去的不足。
希望這次的鐵人筆記,能讓我離「senior」更近一點。
也希望成為我職涯新階段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