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受到 Carol Dweck 博士在《心態致勝》(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一書啟發,旨在探討工程師在面對高壓與未知挑戰時,應具備的最佳心理素質。
成長型思維絕非鼓勵無腦加班或忍氣吞聲的「奴性」,它是一種強大的心智工具,讓我們能更高效、更冷靜地面對問題,並將挑戰轉化為精進技術的燃料。
工程師的日常充滿了挑戰、除錯(Debug),經常要面對前所未見的、需要「通靈」才能解決的疑難雜症。
能夠在混亂中找出脈絡、成功「通靈」的工程師,往往不是因為天生神力,而是因為他們具備了成長型思維。這種心態使他們能臨陣不亂,冷靜地分析問題,專注於解決方案。
人工智慧(AI)之所以強大,不只在於其龐大的資料庫,更在於它「不具備感情」,能任勞任怨地面對問題,只為思考出解決方案。
但人類不同。面對問題,我們會產生焦慮、煩躁、甚至憤怒等情緒,這些情緒會干擾我們的深度思考。成長型思維的價值在於,它能幫助我們減輕(而非擺脫)這些情緒的干擾,讓我們可以更快地將注意力從「我搞砸了」轉移到「我該怎麼修復/學習」。
身為工程師,固定型思維的慣性聲音可能在以下高壓時刻出現:
時機 | 固定型思維的聲音 |
---|---|
面臨新的 tech stack | 「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讓我來只會拖累進度,讓其他人做吧。」 |
收到尖銳的 code reivew 意見 | 「他覺得我寫得太差了,我應該迴避這個人或這個團隊。」 |
系統在自己工作時崩潰 | 「這證明我還沒準備好承擔這個責任,我根本不夠格。」 |
當這些自我懷疑或防衛的聲音出現時,我們必須學會用成長型思維來回應,將失敗和挫折重塑為學習的機會。
固定型思維的聲音 | 成長型思維的積極行動 |
---|---|
「這 Bug 太難了,我會浪費太多時間。」 | 「我還沒解決它。我會記錄我失敗的嘗試,並尋求同事的幫助。這是一個深入了解系統邊界的絕佳機會。」 |
「我的架構提案被否決了,這很丟臉。」 | 「我的設計被挑戰了。我會去了解他們否決的原因,並將這些回饋融入下一個更優雅的設計。」 |
「如果我努力重構失敗,那我的努力就白費了。」 | 「努力的價值在於學習。即使重構沒成功,我也將學會避免哪些陷阱,並證明了當前設計的某些難以取代的優勢。」 |
一個高效、健康的工程團隊,必須將成長型思維融入其流程中。其中最經典的體現,就是「無責備的事後檢討」(Blameless Post-mortems)。(可參考 Atlassian 等公司的實踐規範:)
成長型思維不僅適用於技術層面,它對團隊協作也至關重要。
具備成長型思維的工程師,是能不斷從「還沒達成」的狀態中汲取力量,最終成為真正的技術領導者。這不是一種安於現狀的「奴性」,而是一種主動掌控自己學習與成長路徑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