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17
1
佛心分享-讓我升級的那些書

【吳桑泥的淬鍊升級書單】私心大分享系列 第 17

【吳桑泥的淬鍊升級書單】Day 17 當工程師只會寫 Code:為什麼你的決策總是出錯?

  • 分享至 

  • xImage
  •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0915/20124462BBswP5YvrZ.png

當工程師只會寫 Code:為什麼你的決策總是出錯?

一個觀察出來的經驗

幾年前,一位前輩同事在專案中堅持使用微服務架構 (Microservices)。
他的理由很充分:「這是業界最佳實踐」、「Netflix 和 Amazon 都這樣做」、「可擴展性 (Scalability) 更好」。

當時的我經驗不夠,聽一聽認為很棒,就跟他一起執行了。

團隊只有五個人,後來每次 Debug 都要跨三個服務追蹤,部署流程複雜到讓人崩潰,開發速度慢得像烏龜。
半年後我們默默地把它改回單體架構 (Monolithic),開發體驗跟專案才漸入佳境。

當時我們很困惑:明明做了大量技術調研,為什麼還會做出這麼糟糕的決策?
直到讀了查理·蒙格 (Charlie Munger) 的《窮查理的普通常識:巴菲特50年智慧合夥人查理.蒙格的人生哲學》,才發現問題出在哪裡——我們只用了一個思維模型在思考,而忽略了其他所有維度。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1001/20124462sWYic1rhSF.png

工程師的思維盲區:單一視角的危險

工程師最擅長的,是用技術的角度解決問題。

我們熟悉演算法的時間複雜度、資料結構的優劣、設計模式的應用。
但現實世界的問題,從來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

當我堅持用微服務時,我的思考模型是:

  • 技術視角:微服務更現代、更符合潮流。
  • 規模視角:完全沒考慮團隊規模與複雜度的匹配。
  • 成本視角:沒評估維護成本和學習曲線。
  • 人性視角:沒想過團隊成員是否有能力駕馭。

我用一把錘子 (Hammer) 看世界,於是所有問題都變成了釘子 (Nail)。這就是蒙格說的「鐵錘人傾向 (Man with a Hammer Syndrome)」。

查理·蒙格的智慧:多元思維模型 (Mental Models)

查理·蒙格是華倫·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的黃金搭檔,波克夏·海瑟威 (Berkshire Hathaway) 的副董事長。

但比起他在投資上的成就,更讓我敬佩的是他對「思考本身」的深度鑽研。
他在書中提出一個核心觀念:

"你必須擁有多個思維模型,並且這些模型必須來自不同學科。"

他把思考比喻成工具箱 (Toolbox)。
一個只有錘子的工具箱,永遠無法處理複雜的問題。你需要有板手、螺絲起子、鉗子、水平儀⋯⋯每個工具都有它適用的場景。

而這些「工具」,就是來自不同學科的思維模型:

  • 經濟學:機會成本 (Opportunity Cost)、邊際效益 (Marginal Utility)
  • 心理學:認知偏誤 (Cognitive Bias)、激勵機制 (Incentive)
  • 物理學:臨界質量 (Critical Mass)、槓桿原理 (Leverage)
  • 生物學:適者生存 (Survival of the Fittest)、生態位 (Niche)
  • 數學:複利效應 (Compound Effect)、機率思維 (Probabilistic Thinking)

蒙格強調,這些模型不是孤立的知識點,而是要交織成一張「思維格柵 (Latticework of Mental Models)」,讓你從多個維度去審視同一個問題。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1001/20124462Yu3pgXH8zv.png

我從書中學到的三個關鍵思考工具

讀完這本書後,我開始刻意練習蒙格的思維方式。
以下是對我影響最深的三個模型:

1. 逆向思考 (Inversion):先想怎麼搞砸它

蒙格有句名言:

"告訴我我會死在哪裡,這樣我就永遠不會去那個地方。"

與其問「怎樣做才能成功?」,不如先問「怎樣做會失敗?」然後避開所有導致失敗的路徑。

這個思維模型徹底改變了我做架構設計的方式。

過去的我:設計一個系統時,先想「我要加哪些功能、用哪些技術」。

現在的我:先列出所有可能讓系統崩潰的原因:

  • 單點故障 (Single Point of Failure)
  • 資料庫連線池 (Connection Pool) 耗盡
  • 記憶體洩漏 (Memory Leak)
  • 沒有備份機制 (Backup)
  • API 沒有限流 (Rate Limiting)

然後一一消除這些風險。
這種「防禦性設計」讓我的系統穩定性提升了好幾個層次。

2. 激勵機制 (Incentive):人會做對自己有利的事

蒙格說:

"永遠不要低估激勵的力量。"

這個模型讓我重新理解了團隊協作中的許多問題。

曾經我很困擾:為什麼 Code Review 總是流於形式?為什麼大家寫文件都不認真?

後來我發現,問題不在「人懶惰」,而是「沒有正確的激勵機制」。

如果寫文件不會被看見、不會被感謝、不會影響績效,那誰會認真寫?
如果 Code Review 只是「走流程」,沒有真正的討論和學習,那誰會投入心力?

於是我開始調整機制:

  • 文件撰寫者:每週分享會上表揚最佳文件,並記錄到績效中。
  • Code Review:把「提出有價值的建議」也列入評估標準。

當激勵對齊 (Alignment of Incentives) 之後,團隊的行為模式就自然改變了。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1001/20124462Jx30LZVs4r.png

3. 複利效應 (Compound Effect):微小改進的巨大力量

這個模型來自數學,但蒙格把它應用到人生的各個層面。

每天進步 1%,一年後你會成長 37 倍;每天退步 1%,一年後你會衰退到只剩 3%。

公式是:1.01^365 = 37.78 vs 0.99^365 = 0.03

這個觀念讓我開始重視「微小但持續的改進」。

我不再追求一次性的大躍進,而是專注於建立每天都能執行的小習慣:

  • 每天讀 10 頁技術文件
  • 每週重構一小段程式碼
  • 每月分享一次學習心得

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動,累積一年後,我驚訝地發現自己的成長遠超預期。

如何建立你的「思維工具箱」?

讀完《窮查理的普通常識》後,我開始為自己建立一套「多元思維模型」的實踐流程:

Step 1:收集模型 - 從不同學科中學習

我開始有意識地閱讀不同領域的書籍:

  • 心理學:《快思慢想》、《影響力》
  • 經濟學:《經濟學原理》、《魔鬼經濟學》
  • 生物學:《自私的基因》
  • 歷史學:《人類大歷史》

每讀完一本書,我會在筆記中記錄 2-3 個核心思維模型,並用自己的話重新詮釋。

Step 2:練習應用 - 在真實場景中使用

每當遇到需要做決策的場景,我會刻意問自己:

  1. 從技術角度看,最優解是什麼?(工程思維)
  2. 從成本角度看,哪個方案投資報酬率最高?(經濟思維)
  3. 從人性角度看,團隊成員會如何反應?(心理思維)
  4. 從風險角度看,最壞的情況是什麼?(逆向思維)

透過多角度的審視,我的決策品質明顯提升。

Step 3:建立檢查清單 (Checklist)

蒙格強調,人的記憶力和意志力都不可靠,所以要用系統來避免犯錯。

我為自己建立了一份「架構設計檢查清單」:

## 架構設計檢查清單

### 技術維度
- [ ] 是否符合現有技術棧?
- [ ] 是否有成熟的解決方案?
- [ ] 可擴展性如何?

### 成本維度
- [ ] 開發成本是多少?
- [ ] 維護成本是多少?
- [ ] 學習曲線如何?

### 人性維度
- [ ] 團隊是否有能力駕馭?
- [ ] 是否會影響士氣?
- [ ] 激勵機制是否到位?

### 風險維度
- [ ] 最壞的情況是什麼?
- [ ] 有哪些單點故障?
- [ ] 是否有退路?如何快速回滾 (Rollback)?

每次做重大決策前,我都會過一遍這份清單。
這個簡單的動作,幫我避免了無數次的錯誤。

超越「只會寫 Code」的工程師

查理·蒙格在書中說:

"如果你只是記得一些孤立的事實,試圖把它們硬湊起來,那你無法真正理解任何東西。"

這句話深深撼動了我。

我們花了那麼多時間學習框架、語言、工具,但真正拉開工程師層次的,往往不是技術本身,而是你如何思考問題、如何做出決策、如何避免認知盲區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教會我的,不只是幾個思維模型,而是一種對「思考本身」的敬畏與追求。

一起建立屬於我們自己的「思維工具箱」吧。
當你擁有多元的視角,你會發現,世界比你想像的更立體、更有趣,而你的決策,也會變得更明智。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 #多元思維模型 #逆向思考 #吳桑泥的升級書單 #工程師思維 #決策能力


上一篇
【吳桑泥的淬鍊升級書單】Day16 底層邏輯:書中哪個觀點讓我醍醐灌頂?
下一篇
【吳桑泥的淬鍊升級書單】Day18 為什麼聰明的你,會做出笨決策?
系列文
【吳桑泥的淬鍊升級書單】私心大分享24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