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19
0
IT 管理

敏捷組織的五項修練系列 第 19

Day 19. 敏捷組織的五項修練:轉型是「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的相互搭配

  • 分享至 

  • xImage
  •  

"Changing the Culture by Changing Habits" - Jutta Eckstein

1. 組織轉型的兩種路徑

任何深刻的組織轉型,都存在兩種不可或缺的路徑:一條是「由上而下」的結構改革,另一條是「由下而上」的文化培育。我們可以借用一個「河川」的隱喻來理解:

  • 結構改革如同開鑿河道。它透過組織政策與高層決策,為轉型設定清晰的方向、移除巨大的障礙、並建立安全的邊界。
  • 文化培育則如同涵養水源。它透過教育、實踐與領導者以身作則,為組織注入豐沛的、充滿生命力的心態與價值觀。

許多轉型的失敗,都源於對這兩種路徑的偏廢。一條精心開鑿卻乾涸無水的河道,只是一道死寂的地景;而一場沒有河道引導的滔天洪水,則是一場毀滅性的災難。成功的敏捷轉型,從來都不是單行道,它需要「河道工程」與「水源涵養」的相輔相成,彼此協作。

這兩條路徑都是在無形與有形中,不斷累積「組織的社會資本」。

2. 第一條路:由上而下的「結構改革」

這條路徑,是透過組織的「政策、制度、組織圖與資源」分配——來驅動變革。它往往是轉型初期,最快、也最能展現決心的方式。

2.1. 優勢:速度與清晰度

透過高層級的決策,組織可以快速地發出明確的訊號。例如:

  • 成立一個跨職能的「敏捷轉型辦公室」。
  • 調整績效考核辦法,從獎勵「準時交付」,轉為獎勵「學習速度與客戶價值」。
  • 導入 Scrum 或 Kanban 等敏捷框架,並提供相應的教育訓練資源。

這些結構性的改變,為由下而上的實踐者提供了最需要的「許可」(Permission),讓他們知道「公司是認真的」,並敢於嘗試新的工作方式。

2.2. 陷阱:「敏捷劇坊」(Agile Theater)

然而,如果轉型只停留在結構層面,組織就極易陷入「假性敏捷」的陷阱,上演一齣齣「敏捷劇坊」:團隊雖然每天開著站會,但內容只是對主管的單向進度匯報;雖然使用著 Jira 看板,但工作依然是以瀑布式的方式被指派;雖然定期召開回顧會議,但席間一片沉默,沒有人敢說出真正的問題。

這就是典型的「硬體升級了,軟體沒更新」。團隊只是在「扮演」敏捷,而非「成為」敏捷,最終只會導致更深的挫折與犬儒主義。

3. 第二條路:由下而上的「文化培育」

這條路徑,是透過組織的「軟體」——人的心態、價值觀與互動模式——來滲透變革。它更緩慢、更無形,但其影響也更為深遠。

3.1. 優勢:深度與可持續性

透過持續的「由下而上」的實踐,敏捷的價值觀會逐漸內化為員工的第二天性。常見的文化培育做法包括:

  1. 體制內敏捷社群 (Agile Community of Practice):由對敏捷抱有熱情的員工自發組成,定期分享實踐心得、遇到的困難與成功案例,形成一個互相學習、彼此取暖的網絡。
  2. 定期教育訓練 (Regular Training):不僅是針對特定框架(如 Scrum)的技能訓練,更包括關於敏捷心態、非暴力溝通、引導技巧等軟技能的持續投入。
  3. 讀書會 (Book Club):透過共讀敏捷與組織文化相關的經典書籍,為團隊注入新的思想活水,並創造一個可以深度對話與思辨的場域。

當團隊成員發自內心地相信並踐行這些價值時,敏捷就不再需要外部的監督與推動,它會成為一種自發的、可持續的文化。這種由內而外的改變,才是真正深刻的改變。

3.2. 挑戰:速度緩慢與規模化困難

文化培育的挑戰也同樣巨大。它如同悉心照料一座花園,需要長時間的耐心灌溉,且成果難以用傳統的 KPI 去量化。在一個結果導向、追求速效的商業環境中,這種緩慢的培育過程,很容易因為「看不到立即的財務成效」而被質疑、被輕視,甚至被中斷。

4. 相輔相成:讓「結構」與「文化」彼此賦能

既然兩條路徑各有優劣,那麼轉型的藝術,就在於如何讓它們彼此支持、互相成就。

4.1. 結構輔助文化

「由上而下」的結構改革,其最高智慧,在於為「由下而上」的文化培育,創造出必要的「安全實踐空間」。

  • 案例:高層決策,允許每個團隊擁有 10% 的「創新時間」(結構),這就為工程師們自發地組織「技術分享社群」或進行「個人實驗專案」提供了土壤(文化)。
  • 案例:人資部門修改了晉升標準,將「跨部門協作」與「指導他人」納入考評(結構),這就極大地鼓勵了資深員工投入時間去建立「實踐社群」(CoP),分享知識(文化)。

結構,為文化提供了生長的「許可」與「容器」。

4.2. 文化成就結構

「由下而上」的文化培育,其存在的價值,在於為「由下而下」的新結構,注入真正的「靈魂」與「生命力」。

  • 案例:公司導入了「回顧會議」這個敏捷實踐(結構),但只有當團隊中存在「無指責」、「對事不對人」的心理安全時(文化),這個會議才能真正地發揮其價值,成為團隊進化的引擎。
  • 案例:公司調整了組織圖,成立了一個跨職能的產品團隊(結構),但只有當團隊成員具備了同理心、願意放下本位主義時(文化),這個團隊才能成為一個高效協作的整體,而不是一群貌合神離的部門代表。

文化,讓冰冷的結構充滿了人性的溫度與真實的效能。

5. 領導者的角色:從「建築師」到「園丁」

在這場相輔相成的轉型之旅中,領導者需要彈性地扮演兩種看似矛盾,實則互補的角色。

  • 作為建築師:領導者需要具備由上而下的視野與決心。他們必須有勇氣去設計並推動那些必要的、有時甚至是痛苦的組織結構調整,親手拆除那些阻礙敏捷與協作的舊牆。
  • 作為園丁:領導者更需要具備由下而上的耐心與同理心。他們需要俯下身,日復一日地為敏捷文化的土壤澆水、施肥、拔除雜草(例如:懲罰失敗的舊習慣、不容忍辦公室政治),並以身作則地活出他們所倡導的價值觀。

最卓越的敏捷領導者,正是那些懂得何時該拿起「建築藍圖」,何時又該換上「園丁手套」的智慧之人。

總結

成功的敏捷轉型,其藝術在於讓「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兩股力量相輔相成

由上而下的結構改革,如同打造一副精良的骨骼,為組織的轉型提供了清晰的方向與穩固的支撐。由下而上的文化培育,則如同在骨骼上長出豐沛的血肉,為轉型注入了深刻的生命力與可持續的動能。

當兩者共舞時,深刻的轉化便會發生:結構為文化創造了實踐的容器,文化則為結構注入了真實的靈魂。

這最終考驗著領導者的雙重智慧:既要有大刀闊斧、重塑組織框架的「建築師」之勇,也要有日復一日、悉心灌溉文化土壤的「園丁」之仁。唯有如此,組織才能在變革的道路上,走得既快、又穩、也更遠。


上一篇
Day 18. 敏捷組織的五項修練:RAPPORT 敏捷組織的七個習慣
下一篇
Day 20. 敏捷組織的五項修練:做成一件事的 2 個步驟
系列文
敏捷組織的五項修練20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