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ging the Culture by Changing Habits" - Jutta Eckstein
任何深刻的組織轉型,都存在兩種不可或缺的路徑:一條是「由上而下」的結構改革,另一條是「由下而上」的文化培育。我們可以借用一個「河川」的隱喻來理解:
許多轉型的失敗,都源於對這兩種路徑的偏廢。一條精心開鑿卻乾涸無水的河道,只是一道死寂的地景;而一場沒有河道引導的滔天洪水,則是一場毀滅性的災難。成功的敏捷轉型,從來都不是單行道,它需要「河道工程」與「水源涵養」的相輔相成,彼此協作。
這兩條路徑都是在無形與有形中,不斷累積「組織的社會資本」。
這條路徑,是透過組織的「政策、制度、組織圖與資源」分配——來驅動變革。它往往是轉型初期,最快、也最能展現決心的方式。
透過高層級的決策,組織可以快速地發出明確的訊號。例如:
這些結構性的改變,為由下而上的實踐者提供了最需要的「許可」(Permission),讓他們知道「公司是認真的」,並敢於嘗試新的工作方式。
然而,如果轉型只停留在結構層面,組織就極易陷入「假性敏捷」的陷阱,上演一齣齣「敏捷劇坊」:團隊雖然每天開著站會,但內容只是對主管的單向進度匯報;雖然使用著 Jira 看板,但工作依然是以瀑布式的方式被指派;雖然定期召開回顧會議,但席間一片沉默,沒有人敢說出真正的問題。
這就是典型的「硬體升級了,軟體沒更新」。團隊只是在「扮演」敏捷,而非「成為」敏捷,最終只會導致更深的挫折與犬儒主義。
這條路徑,是透過組織的「軟體」——人的心態、價值觀與互動模式——來滲透變革。它更緩慢、更無形,但其影響也更為深遠。
透過持續的「由下而上」的實踐,敏捷的價值觀會逐漸內化為員工的第二天性。常見的文化培育做法包括:
當團隊成員發自內心地相信並踐行這些價值時,敏捷就不再需要外部的監督與推動,它會成為一種自發的、可持續的文化。這種由內而外的改變,才是真正深刻的改變。
文化培育的挑戰也同樣巨大。它如同悉心照料一座花園,需要長時間的耐心灌溉,且成果難以用傳統的 KPI 去量化。在一個結果導向、追求速效的商業環境中,這種緩慢的培育過程,很容易因為「看不到立即的財務成效」而被質疑、被輕視,甚至被中斷。
既然兩條路徑各有優劣,那麼轉型的藝術,就在於如何讓它們彼此支持、互相成就。
「由上而下」的結構改革,其最高智慧,在於為「由下而上」的文化培育,創造出必要的「安全實踐空間」。
結構,為文化提供了生長的「許可」與「容器」。
「由下而上」的文化培育,其存在的價值,在於為「由下而下」的新結構,注入真正的「靈魂」與「生命力」。
文化,讓冰冷的結構充滿了人性的溫度與真實的效能。
在這場相輔相成的轉型之旅中,領導者需要彈性地扮演兩種看似矛盾,實則互補的角色。
最卓越的敏捷領導者,正是那些懂得何時該拿起「建築藍圖」,何時又該換上「園丁手套」的智慧之人。
成功的敏捷轉型,其藝術在於讓「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兩股力量相輔相成。
由上而下的結構改革,如同打造一副精良的骨骼,為組織的轉型提供了清晰的方向與穩固的支撐。由下而上的文化培育,則如同在骨骼上長出豐沛的血肉,為轉型注入了深刻的生命力與可持續的動能。
當兩者共舞時,深刻的轉化便會發生:結構為文化創造了實踐的容器,文化則為結構注入了真實的靈魂。
這最終考驗著領導者的雙重智慧:既要有大刀闊斧、重塑組織框架的「建築師」之勇,也要有日復一日、悉心灌溉文化土壤的「園丁」之仁。唯有如此,組織才能在變革的道路上,走得既快、又穩、也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