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用的產品重於詳盡的文件」- 敏捷宣言
清代學者彭端淑,在他的《為學一首示子姪》中,講述了一個流傳至今的深刻故事。
在四川的偏遠地區,有兩個和尚,一窮一富,他們都懷抱著一個共同的夢想——前往遙遠的南海朝聖。有一天,窮和尚將這個想法告訴了富和尚。
富和尚輕蔑地說:「我好幾年來都想租一艘船順流而下,但到現在都還沒能成行。你憑著什麼去呢?」
窮和尚平靜地回答:「我只需要一個裝水的瓶子、一個化緣的缽,就足夠了。」
一年之後,窮和尚風塵僕僕地從南海回來了,並去拜訪富和尚,告訴他自己已經完成了朝聖之旅。富和尚聽了,滿臉羞愧,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這個故事,向我們所有人拋出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是什麼,決定了我們最終能否「成事」?是資源與計畫的完備度,還是其他更根本的東西?
富和尚的困境,是許多組織與個人的真實寫照。我們習慣於一種傳統的工作模式:先花 80% 的時間,試圖打造一份無懈可擊的「完美計畫」,再用 20% 的時間去執行。我們相信,只要規劃得足夠周詳,就能消除所有風險,確保成功。
在一個穩定、可預測的世界裡,這種「富和尚」式的思維或許有效。但在今日快速變化的 VUCA 時代,這無異於想在一張不斷變動的海圖上,規劃一條永不偏移的航線。其結果,往往是計畫還未完成,世界就已改變。
窮和尚的勝利,揭示了一個更深刻的敏捷真理:成事的關鍵,在於「啟動的速度」與「學習的頻率」。 這也正是本章所要闡述的核心心法:儘快跨出第一步,然後迭代。
窮和尚「僅憑一瓶一缽」就出發的行動,正是「從簡單開始」的最佳典範。這一步看似魯莽,實則充滿了克服內心障礙的智慧。
為何我們都活成了「富和尚」?
我們之所以難-以跨出第一步,往往是因為被三種內心的恐懼所綑綁:
「窮和尚」的實踐
要戰勝慣性,我們需要採納「窮和尚」的實踐智慧——啟動一個「最小可行行動」(Minimum Viable Action, MVA)。MVA 的設計,不在於一步到位,而在於用最低的成本,去獲取最真實的回饋。
這背後的核心心法是:行動的目標,是為了「獲取資訊」,而非強求「一次做對」。 這個心態的轉變,能讓那沉重的第一步,變得無比輕盈。
跨出第一步之後,真正的旅程才剛開始。窮和尚的朝聖之旅,必然是一個不斷「迭代」的過程。他每天都需要根據化緣的情況、天氣的變化、路途的險阻,來調整自己的路線與計畫。
傾聽回饋的藝術
迭代的基礎,是傾聽來自真實世界的回饋。窮和尚的旅途,就是一個不斷「感知」並「回應」的過程。對組織而言,這些回饋可能來自於:用戶訪談的隻字片語、產品數據的微幅波動、團隊成員在回顧會議中的一次嘆息。一個卓越的迭代者,是一個敏銳的傾聽者,他能從紛繁的雜訊中,辨識出最關鍵的訊號。
迭代的引擎:SHELF 迴圈
每一次的迭代,都可以套用一個結構化的學習流程——SHELF 迴圈。窮和尚的每一次調整,都是一個完整的學習閉環:
「儘快跨出第一步」與「迭代」這兩個步驟,並非獨立存在,而是彼此賦能的共生關係。
窮和尚之所以敢於「僅憑一瓶一缽就出發」,擁抱一個看似極不完美的開始,正是因為他內心知道,自己擁有一項無價的能力——在路途中不斷「迭代」與調整的智慧。
「迭代」的承諾,為「儘快跨出第一步」提供了最堅實的心理安全網。它將一場宏大而令人生畏的目標(前往南海),成功地分解為無數個「走好今天這一步」的、可管理、可學習的具體實踐。它將一次「定勝負的決戰」,變成了一系列「可學習的遭遇戰」。
窮和尚與富和尚的故事,源於一篇名為《為學一首示子姪》的文章,其本質,是關於「如何學習與成就」的智慧。
「儘快跨出第一步,然後迭代」,正是當代敏捷組織在這個複雜多變世界中的「行動力」哲學。它是一種「啟動」與「學習」不斷交替的雙重奏,是一種將遠大理想與腳下步伐緊密結合的實踐哲學。
它提醒我們,成事的關鍵,不在於我們擁有多少資源,而在於我們何時出發,以及我們在路上學習得有多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