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 品 非說所說分)
佛陀說「無法可說」,意思是:佛法不是固定的方法,而是一種要用心體會的智慧。
智慧的須菩提聽了卻擔心:如果這麼抽象,未來的人聽了還會相信嗎?
生活中我們常想找「方法」:怎麼交朋友?怎麼快樂?怎麼有錢?
書上會告訴你「多微笑、多運動、存錢」,但這些並不是放諸四海皆準的公式。
真正的答案,往往在你當下的體驗裡。
第 21 品 非說所說分: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
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
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白話翻譯
須菩提問佛陀:「世尊,你會不會想:我要講一些固定的教法?」
佛陀回答:「別這麼想,須菩提!如果有人說我有固定的教法要講,那是誤解我,因為我講的法不是固定的東西,只是叫做法。」
擁有智慧生命的須菩提恭敬地問:「未來會不會有人聽到這些教法後,產生信心?」
佛陀回答:「須菩提,那些人不是固定的『眾生』,也不是完全不是『眾生』。為什麼?因為我說的『眾生』,其實不是固定、獨立的東西,只是一個名稱。」
關鍵:方法、身份、成果,都不是固定的答案。用心活在當下,你自然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智慧。
佛法不是要給你固定「做法」,而是要你自己去體會。
就像開車不能只背規則,要自己上路去感受;生活也不是照公式走,而是心境自在。
佛法不是方法,而是一種體會。
這三個問題,能幫我看到自己的執著,提醒自己放下。
問:說法者,無法可說,那還要念《金剛經》嗎?
第21品說「無法可說」,教法不是固定的東西,可能讓人疑惑:既然法這麼抽象,還要念《金剛經》嗎?以下是幾個理由,幫你理解念經的價值:
就像跑步時不追速度、聊天時不硬要表現,念《金剛經》也不是要背懂,而是提醒自己:自在活在當下。
讀到「無法可說」,會讓人想到《道德經》Day 18 中第47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兩者雖然語言不同,卻有共通的智慧:
兩部經典都在告訴我們:放下執著,回到當下,自然領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