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19
0
自我挑戰組

《金剛經》三十天閱讀之旅:初學者的經典探索系列 第 19

《金剛經》Day 19:佛說無法可說,須菩提的擔心!

  • 分享至 

  • xImage
  •  

(第 21 品 非說所說分)
佛陀說「無法可說」,意思是:佛法不是固定的方法,而是一種要用心體會的智慧。
智慧的須菩提聽了卻擔心:如果這麼抽象,未來的人聽了還會相信嗎?

生活中我們常想找「方法」:怎麼交朋友?怎麼快樂?怎麼有錢?
書上會告訴你「多微笑、多運動、存錢」,但這些並不是放諸四海皆準的公式。
真正的答案,往往在你當下的體驗裡。

原文區

第 21 品 非說所說分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
  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
  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白話翻譯

須菩提問佛陀:「世尊,你會不會想:我要講一些固定的教法?」
佛陀回答:「別這麼想,須菩提!如果有人說我有固定的教法要講,那是誤解我,因為我講的法不是固定的東西,只是叫做法。」
擁有智慧生命的須菩提恭敬地問:「未來會不會有人聽到這些教法後,產生信心?」
佛陀回答:「須菩提,那些人不是固定的『眾生』,也不是完全不是『眾生』。為什麼?因為我說的『眾生』,其實不是固定、獨立的東西,只是一個名稱。」

生活應用

  • 不執著方法:想交朋友,硬套「多微笑」可能尷尬;真誠聊天分享,反而更自然。
  • 不執著身份:想證明自己「幽默」或「成功」,只會壓力大;跑步時單純享受風聲,自在得多。
  • 不執著成果:想快樂就硬跑 5 公里,反而累;聽音樂放鬆,卻真的快樂。

關鍵:方法、身份、成果,都不是固定的答案。用心活在當下,你自然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智慧。

簡單心得

佛法不是要給你固定「做法」,而是要你自己去體會。
就像開車不能只背規則,要自己上路去感受;生活也不是照公式走,而是心境自在。

佛法不是方法,而是一種體會。

我的實踐三問

  • 我有沒有硬套方法?
  • 我有沒有想證明「我是誰」?
  • 我有沒有執著於結果?

這三個問題,能幫我看到自己的執著,提醒自己放下。

參考

延伸思考:為什麼要念《金剛經》?

問:說法者,無法可說,那還要念《金剛經》嗎?
第21品說「無法可說」,教法不是固定的東西,可能讓人疑惑:既然法這麼抽象,還要念《金剛經》嗎?以下是幾個理由,幫你理解念經的價值:

  1. 幫助我們放下規則與執著,心更自由:佛陀說「無法可說」,意思是教法像路標,不是要你死記硬背。念《金剛經》幫你放下對規則、身份、成果的執著,讓心像天空一樣開闊。
  2. 練習「用心體會」,而不是死記概念:佛陀說「非眾生,是名眾生」,連「我是學佛的人」都不用執著。念《金剛經》不是為了當「佛學專家」,而是讓你在念的過程中,感受到「不執念」的輕鬆。
  3. 照見自己日常的執念,並學著放下:念《金剛經》像一面鏡子,幫你看到平時的執著(例如「我得被認同」「我得有成果」),然後學著放下。

就像跑步時不追速度、聊天時不硬要表現,念《金剛經》也不是要背懂,而是提醒自己:自在活在當下。

延伸思考:《金剛經》與《道德經》的相通

讀到「無法可說」,會讓人想到《道德經》Day 18 中第47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兩者雖然語言不同,卻有共通的智慧:

  • 不執著於方法:《金剛經》說「無法可說」;《道德經》說「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 放下身份執著:《金剛經》說「非眾生,是名眾生」;《道德經》說「不見而名」。
  • 自然成就:《金剛經》提醒別執著;《道德經》說「不為而成」。

兩部經典都在告訴我們:放下執著,回到當下,自然領悟智慧。


上一篇
《金剛經》Day 18:離色離相,志工真心不執表象
下一篇
《金剛經》Day 20:不只無法可說,也無法可得
系列文
《金剛經》三十天閱讀之旅:初學者的經典探索21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