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20
0
自我挑戰組

《金剛經》三十天閱讀之旅:初學者的經典探索系列 第 20

《金剛經》Day 20:不只無法可說,也無法可得

  • 分享至 

  • xImage
  •  

(第 22 品 無法可得分)《金剛經》第21品提到「無法可說」,佛陀的教法並非一成不變的規則,而是需要用心去體會的智慧。須菩提聽後不禁擔憂:如此抽象的教法,眾人能接受嗎?

到了第22品,佛陀更進一步闡述「無法可得」,指出他所證得的最高智慧(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並非抓住某個具體的東西,而是「無所得」。這聽起來極為抽象:為何證得至高無上的智慧,卻說什麼也沒得到?今天將探討這一品核心思想。

原文區

第 22 品 無法可得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白話翻譯

須菩提恭敬地問佛陀:「世尊,你證得最高的智慧(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真的什麼也沒得到嗎?」
佛陀回答:「對,對,須菩提!我證得的最高智慧,連一點東西都沒得到,這才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初步解讀

「無法可得」的概念挑戰了我們對「得到」的常見理解。通常人們認為,追求某種成就或智慧,應該會獲得某個具體的東西,比如知識、能力或某種境界。

然而,佛陀在這裡顛覆了這種想法。他說,真正的智慧不是「得到」一個固定的東西,而是放下對「得到」的執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是一種超越二元對立的狀態,沒有主體與客體的分別,因此也無所謂「得到」或「失去」。

這種「無所得」的智慧,指向一種徹底的空性。佛陀並非否認智慧的存在,而是強調這種智慧無法被概念化或物化。它不是一個可以握在手中的東西,而是對一切現象真實本質的洞見——即一切皆空,無常,無我。

為何「無所得」?

  • 超越執著:人們常執著於「得到」,無論是物質、名聲還是知識。但這種執著本身就是束縛,阻礙了真正的覺悟。佛陀教導,真正的智慧是從執著中解脫出來,連「我要證得什麼」的念頭都要放下。

  • 空的智慧: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並非某個具體的「東西」,而是一種對實相的徹悟。這種徹悟讓人明白,一切現象皆是因緣和合,沒有自性,因此也沒有什麼可以「得到」。

  • 實踐的指引:佛陀強調「無所得」,是在提醒修行者不要把覺悟當成一個目標來追逐。修行不是為了「得到」什麼,而是要在當下體會空的智慧,活出無我與慈悲。

生活中的體現

「無所得」的觀念雖然抽象,卻能應用於日常生活中。例如,當我們執著於某個目標(升職、財富、認可),往往會陷入焦慮與不滿足。若能以「無所得」的心態看待這些追求,便能放下得失,專注於當下的行動與內心的平靜。

這種心態並非放棄努力,而是以更自由、更輕鬆的態度面對人生。

例子應用

以下是一些情境,試著幫助我們體會「無法可得」的精神:

  • 情境一:一名軟體工程師花費數小時 debug 程式碼,但進度緩慢。他開始焦慮,執著於「一定要解決這個 bug」以證明自己的能力。後來,他決定專注於每一步的觀察與嘗試,記錄錯誤模式,甚至向同事請教,最終不僅找到解決方法,還學到新技巧,感到輕鬆許多。

  • 情境二:在專案會議中,一位IT工作者聽到新需求,內心擔心工作量增加或自己無法勝任,無法專注於討論。他試著放下對未來的預期,專心聆聽每個人的意見,記錄重點,發現會議中的靈感讓他對專案更有信心。

  • 情境三:一位程式設計師在 review 同事的程式碼時,發現許多問題,最初想快速修正以展示自己的專業。但在過程中,他注意到同事為這個專案付出了許多努力,卻因經驗不足而掙扎。他意識到,執著於展現自己的能力只會讓自己壓力更大,於是轉而以幫助同事成長的心態,耐心提出改進建議,並分享自己的經驗。結果不僅增進了團隊的合作氛圍,他也感到內心的滿足與輕鬆。

「無法可得」並非否定努力,而是教導我們不要執著於「得到」某個固定目標。因為一切皆因緣和合,無常無我,執著於「得」只會帶來壓力。如工程師們最初因追求「解決問題」或「認可」而焦慮,但當他們放下對結果的執念,專注於當下行動與善意時,不僅事情順利,內心也更自在。

「無法可得」啟發我們以正念與慈悲的心態做事,從得失的束縛中解放,活出輕鬆與智慧。

結語

《金剛經》第22品以「無法可得」揭示了佛法核心的空性智慧。佛陀並非否認覺悟,而是告訴我們,真正的覺悟超越了「得」與「失」的二元框架。這種智慧需要我們放下執著,用心體會,才能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自由與安寧。下一品將繼續探討如何在修行中實踐這一深奧的教法。

我的日常三問:

  • 是否執著於某個「得到」的念頭?
    反思自己是否過分追求某個目標(例如成就、認可、物質),這些執著是否帶來了內心的不安?
  • 是否有在當下體會「無所得」的輕鬆?
    想想今天是否有片刻能放下得失心,單純地感受當下的存在(例如工作、與人相處、或簡單的呼吸)。
  • 我的行動是否出於慈悲,而非對結果的執著?
    檢視今天的行為:我做某件事是為了追求某種回報,還是出於無我的善意?

這三問幫助我們將「無法可得」的智慧融入日常,逐步放下執著,活出更自在與覺醒的生活。

參考


上一篇
《金剛經》Day 19:佛說無法可說,須菩提的擔心!
下一篇
《金剛經》Day 21:淨心行善,平等無執
系列文
《金剛經》三十天閱讀之旅:初學者的經典探索21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