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公司做行銷時,最常使用的技巧就是「一稿多用」,只要有一篇核心的部落格文章,後續再把它拆解成 FB、IG、LinkedIn、Threads、YouTube、Podcast 等不同版本,在不同渠道發布行銷。
為什麼要這樣做?老實說就是實在沒有餘力用出很多主題(想內容很燒腦的)。而且這樣拆給各渠道使用,CP值也最高,反而比較難的是如何針對不同渠道TA的屬性,做到「微客製化」內容。
比如說: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同主題但不同說法,被點閱的機率更高。
然後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延長主題的生命週期」,也就是我們不要一次就在所有渠道廣撒,分批排程發文,讓內容可以撐更久。
這些過往也是需要花時間,現在有AI幫忙就不一樣了,AI工具能加速我們上面提到的做法,以下跟大家分享一下作法。
1.要先準備一篇核心內容,通常我在寫文時都會用有觀點、有數據、有案例、可引用,這幾個切角去思考,如果有設計師搭配,最好可以先想好之後所有「轉製內容的素材庫」。
2.如何按照不同渠道轉製內容:
其實重點就是看渠道特性改寫,然後要記得不同渠道的受眾需求是什麼,最後分批釋出、互相導流。
假設我們正在經營一間手沖咖啡品牌,要推一個「新手入門到風味進階手沖咖啡」主題課程。
首先需要一篇完整的核心內容(篇幅關係就不整篇列入,單純以假設為主,但會將重點寫在下方)
以下是Prompt,提供給大家複製使用:
prompt:
你是一位專業的社群行銷專家,請幫我把這篇文章轉製成多平台內容。
根據以下要求輸出內容:
1.LinkedIn:300~500字專業文章,前兩段先可提供結論,列出3–5點重點洞察,最後加上CTA。
2.Facebook 貼文:撰寫1則300~500字以內的貼文,使用親切但專業的語氣,前2句要有吸引人的內容,然後要條列3~4個重點說明,結尾加CTA。
3.Instagram 貼文與圖卡:撰寫1則200字內的IG文案,適合搭配圖卡發佈。
圖卡規劃:
- 規劃 10 張圖卡腳本(每張 ≤20 字),包含:
- 封面 1 張
- 3–5 張重點摘要
- CTA 1 張
- 提供每張卡片適合的圖像/圖示建議。
4.YouTube:提供10~15分鐘完整腳本。
- Podcast 訪談腳本:10~30分鐘音訊訪談大綱,包含開場白、關鍵訪談問題、可操作建議,以及結尾Recap。
- 語氣:用專業但親和、容易理解的語氣,適合中小企業主與行銷人閱讀。
- 風格:內容要有架構,適合一般民眾學習。
以文字呈現為主,圖卡素材的製作涉及到其他工具,就先不示範。
以下範例呈現Linkedin、FB、IG的文案或大綱範例:
1.LinkedIn
標題:從入門到進階:用正確方法掌握手沖咖啡的風味密碼
內文:
在家沖出一杯媲美咖啡館的手沖咖啡,其實沒有想像中難。只要掌握器具、研磨、注水曲線與產區風味四大關鍵,你就能在家打造專屬的咖啡時光。
以下 5 個重點洞察,幫助新手快速上手:
1️⃣ 選對器具是成功的一半:從 V60 濾杯到細口壺與電子秤,穩定的工具能讓萃取更可控。
2️⃣ 研磨粗細決定萃取速度:細粉易過苦,粗粉可能過淡,建議中粗開始再微調。
3️⃣ 注水曲線影響風味層次:三段式注水法最適合新手,能平衡甜感與酸感。
4️⃣ 認識產區風味:衣索比亞偏花果香,南美洲則是堅果與焦糖調性。
5️⃣ 記錄沖煮數據:粉水比例、時間與水溫,都是穩定風味的核心。
如果你是想在家沖出穩定、專業咖啡的新手,先從簡單的比例開始,逐步嘗試不同溫度與注水方式,慢慢建立自己的「風味筆記」。
👉 你最愛的手沖配方是什麼?歡迎在留言分享,讓我們一起探索更多風味組合!
2.Facebook 貼文
☕️ 手沖咖啡新手必看!想在家沖出媲美咖啡館的好咖啡,其實比你想像的簡單!
只要抓住幾個關鍵,你也能沖出屬於自己的風味地圖:
想穩定沖出好喝咖啡,先記錄「粉量、水溫、時間」三個參數,再慢慢微調。
👉 你平常是怎麼沖咖啡的?快在留言分享你的配方與愛用器材吧!
3. Instagram 貼文與圖卡:
☕️ 手沖咖啡不只是一杯飲品,更是一種生活品味。
想在家沖出媲美咖啡館的香醇?抓住這 4 個關鍵就能成功:
✅ 選對器具:V60 濾杯+細口壺+電子秤
✅ 掌握研磨:中粗粉最適合新手
✅ 注水技巧:三段式注水讓風味更穩定
✅ 了解豆子產區:找出你最愛的味道地圖
從今天開始,記錄每一次沖煮,找到屬於你的完美配方吧!
#手沖咖啡 #咖啡生活 #咖啡教學 #在家沖咖啡 #咖啡愛好者
範例連結:https://gamma.app/docs/-bkj3p95et3pkbtz
4. YouTube 影片腳本
影片標題:《手沖咖啡新手到進階全指南:器具、研磨、注水曲線與風味探索》
腳本結構:
5. Podcast 訪談腳本
主持人:「歡迎收聽《咖啡生活學》,今天我們要聊的是如何從新手一步步掌握手沖咖啡的風味密碼。」
訪談重點問題:
一稿多用不是把同一段話像是貼膏藥一樣貼滿全部渠道,而是用同一個主題,在不同渠道用最合適的表達方式,跟不同目標受眾溝通。
關鍵還是先把內容行銷與經營做好,再用AI加速轉製內容與排程發布,慢慢地您會發現,有些渠道的「流量」和「留量」也會一起上升,而且更穩。
撰文/陳建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