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為資深工程師的旅途上,我們往往會被一種強烈的使命感驅動:優化一切不完美。
這種心態是好的,它來自於我們對卓越的追求和對系統的深度理解。我們能夠一眼識別出效率低下的流程、不夠穩定的架構,或是設計規範上的瑕疵。然而,若不加節制地「看見一個問題就想解決一個問題」,這股衝勁很快就會變成一種過度用力,導致專案做不完,甚至最終心力交瘁。
資深工程師的價值,不在於「做了多少事」,而在於「做了多少有影響力的事」。
資深工程師必須學會從一位「行動派的優化者」轉變為一位「策略家」。這需要我們退後一步,用更宏觀的視角來判斷「值得做」與「可以做」的區別。
首先,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優化清單:
這一步是最關鍵的。當我們什麼都想做時,反而會失去視野。我們需要問自己一個靈魂拷問:「半年後,我們會感謝我們今天做了這件事嗎?」
讓我們用 Design Token 命名邏輯作為一個案例:
假設我們剛加入團隊,發現 Design Token 的間距數值不是業界主流的 4px
倍數系統,而是以 2px
為基準(例如 mt-1
是 margin-top:2px
, pb-3
是 padding-bottom:8px
)。我們馬上覺得這「不對」,想推動改回 4px
倍數。
但比較好的思考模式會是:
2px
系統真的有造成開發上的困擾或顯著的 Bug 嗎?還是它只是「與我們習慣不同」?也許在公司的特定產品設計規範中, 2px
的微調是有其必要性與歷史背景的。如果答案是後者,那麼這個 Design Token 的優化項目,就應該被延後甚至捨棄。這不是妥協,這是在平衡影響力與投入成本後的策略性選擇。
「紀錄」是成長為資深工程師最重要的習慣之一,它是我們未來影響力的基石。
資深工程師需要對自己的產出和推動的專案有清晰的可追溯性。這些痕跡,不論成敗,都能證明我們的思考深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應該養成使用 STAR 原則(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或類似框架來記錄我們推動的每一件事:
基於這些記錄,我們就有能力進行追溯和反思。
如果我們推動一個自認為「價值連城」的架構優化,但最終失敗了,或是耗時過長且效果不彰。透過記錄,我們會發現:
資深工程師的成長,就是不斷地在「做對的事」與「把事做對」之間,找到最高價值點的過程。紀錄,就是幫助我們導航的羅盤。
想要持續成長,持續記錄我們的觀察、行動、成敗與反思,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步。它不僅是未來面試時展現我們影響力的證據,更是我們學會策略性選擇,從一名優秀的執行者蛻變成一位有決策力的資深工程師的唯一途徑。
我們的紀錄,將成為我們影響力的基礎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