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程團隊中,1 on 1 會議絕不該是另一場制式的進度報告。這是屬於個人和主管的珍貴時間,其重心始終放在「人」身上,是工程師推動個人成長、優化工作效率的重要會議。
以下,我們將深入探討如何將個人的 1 on 1 會議從例行公事,轉變為職涯發展的佈局。
許多有經驗的主管都強調,一對一會議的重點應該是百分之百在於員工。因此,首要任務是建立關係。
討論個人的「進步空間」或「技術弱點」需要安全感。如果缺乏信任,我們會傾向於報喜不報憂,避開挑戰性或敏感的議題。只有在關係穩固的基礎上,我們才敢於暴露自己的不足,並誠實地討論那些可能讓自己感到不舒服的職涯瓶頸或工作困境。
如果彼此關係薄弱,主管提供的建設性回饋(尤其是批評性回饋)可能會被視為攻擊或不信任。當我們和主管建立了足夠的信任基礎,個人會更願意傾聽、接受並採取行動。
當我們和主管建立了足夠的信任基礎,後續關於進步空間、職涯目標的深度討論才能順利展開。
作為工程師,我們的技能和職涯發展速度很快,1 on 1 是停下來檢視方向的最佳時機。
我們應確保 1 on 1 的議程涵蓋個人的專業和個人發展情況,而不僅僅是當前專案的狀況。這意味著討論需要從「這個功能什麼時候完成?」轉向「我如何能成為更好的工程師?」
涵蓋個人希望掌握的新技術、遇到的知識盲區、軟技能的提升,以及潛在的培訓需求。
由於技術環境和專案方向變化迅速,傳統的季度或年度目標可能很快過時。在瞬息萬變的工程領域,過於長期的目標很容易因為組織或 tech stack 的調整而失去意義。
我們在 1 on 1 中,討論短期目標。例如,接下來幾週到一個月內,希望解決的技術難題、希望完成的學習模組、或希望優化的一個工作流程。這樣能確保目標保持彈性和相關性。
但不是說不討論中、長期目標,而是我們可以把討論著重在短期目標上,讓主管更容易提供協助與建議。
除了主管可能準備的問題,如詢問個人對目前工作量、職涯目標進展、工作與生活平衡的感受之外,我們也可以主動準備問題,讓 1 on 1 會議更有效率。
主動在會議中討論自己可以進步的地方,好的主管會觀察力入微,發現個人可以進步的地方,我們可以接收並深入討論這些觀察。
避免用龐統或是範圍過大的問句「我有什麼可以改進的?」,不如問:「在上一個專案中,你覺得我處理技術決策時,哪個環節可以做得更有效率?」,以獲得具體的行動建議
持續地接受回饋被視為 best practice,就像是「敏捷開發」,能夠快速驗證 MVP 是否被市場接受,而這個 MVP 指的就是自己,市場是接下來我們要嘗試的事情。
1 on 1 不僅是為了個人的成長,也是我們影響團隊和組織的途徑。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會議時間提供向上回饋,將我們對工作流程、工具使用、跨部門溝通上的觀察與建議,以建設性的方式提供給主管。
我們的向上回饋目標是幫助自己或整個團隊更有效地工作。工程師的視角往往能發現潛在的效率瓶頸或技術債務,利用這個時間提出,對組織的長遠發展具有巨大價值。
1 on 1 會議的核心始終圍繞著「人」,它是我們工程師手中最有效的個人成長工具。這場會議的價值,在於我們主動將它從例行公事轉變為一場策略性的職涯規劃。
1 on 1 不僅是為了「報平安」,而是我們個人技術能力與職涯軌跡不斷向上攀升的策略性基石。每一次會議都是一次投資,投資於我們自己和團隊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