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20
0
DevOps

30 天帶你實戰 LLMOps:從 RAG 到觀測與部署系列 第 20

Day20 - LLM 回應品質監控:幻覺偵測與三層防護實作

  • 分享至 

  • xImage
  •  

🔹 前言

昨天我們談到 延遲、Token 與成本 的監控,確保系統「跑得快、花得省」。
但如果模型輸出的答案是錯的呢?

👉 在 LLM 應用中,Hallucination(幻覺) 指的是:
模型生成了聽起來合理,但實際上 不存在或不正確的資訊
例如:

  • 回答一個文件裡沒有的段落
  • 編造一個 API endpoint
  • 虛構一個歷史事件

在企業應用裡,這可能導致 誤導客戶、商業風險、甚至法律問題,所以我們需要「品質監控」機制。


🔹 真實新聞案例

在產業界,幻覺問題已經發生過不少次,以下舉幾個代表性案例:

案例 描述 對應文章重點 來源
韓國:生成型 AI 假新聞/影像傳播 在自然災害發生後,SNS 上流傳大量由生成型 AI 合成的「假地震現場影片」,導致群眾誤解。政府與媒體後續出面澄清,呼籲民眾注意資訊來源。 Error RateFaithfulness / Coverage:提醒我們,即使影像看起來合理,若缺乏檢索驗證,依然可能是幻覺。 경향신문(存取日期:2025-10-04)
日本:教育與研究中的虛構引用 朝日新聞評論指出,在日本教育/學術場景中,學生與研究人員使用生成 AI 時,常遇到「虛構的數據與不存在的文獻」。例如:教學資料出現不存在的統計數字、或引用了不存在的研究論文。 Rule-based CheckLLM-as-a-judge:引用來源必須被檢查,否則容易因幻覺導致錯誤知識傳播。 朝日新聞(存取日期:2025-10-04)
Mount Sinai 的醫療錯誤資訊研究 有研究證明,若在 prompt 裡加入虛構的醫療詞彙/症狀/疾病,聊天機器人會被誤導,不僅接受錯誤資訊,還會「延伸」或「解釋」這些虛構內容,讓回答看起來很有權威性但完全是錯的。 凸顯 “Retrieval-based” + “Rule-based” 檢測的重要性,以及醫療領域中對幻覺率的嚴苛要求。 Mount Sinai Health System;MedCity News(存取日期:2025-10-04)

🔹 如何偵測幻覺?

今天的程式碼會放在 GitHub Repo,有興趣的讀者歡迎自行 Fork 研究。

1. 基於檢索 (Retrieval-based Check)

如果你在做 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 模型回答的內容應該能在檢索到的文件片段中找到依據
  • 做法:對模型輸出的句子逐段檢查,是否有足夠的「語義相似度」支撐。

範例流程:

  1. 把模型輸出的每一句丟進向量資料庫搜尋
  2. 如果沒有找到足夠相似的文件:標記為可能幻覺

以下是一個用檢索結果判定是否是幻覺的 Demo 片段:

# -*- coding: utf-8 -*-
# retrieval_demo.py
"""
Retrieval-based Check Demo
用 sentence-transformers 計算回答與檢索片段的語義相似度,低於閾值即視為可能幻覺
"""

from typing import List, Optional
from sentence_transformers import SentenceTransformer, util
import torch


class RetrievalChecker:
    def __init__(self, model_name: str = "all-MiniLM-L6-v2"):
        self.model = SentenceTransformer(model_name)

    def faithfulness_score(self, docs: List[str], answer: str) -> float:
        doc_embeds = self.model.encode(docs, convert_to_tensor=True)
        ans_embed = self.model.encode([answer], convert_to_tensor=True)
        cos_sim = util.cos_sim(ans_embed, doc_embeds)  # shape: [1, N]
        return float(cos_sim.max())

# 建議:多語模型(也可改成 bge-m3、jina-embeddings 等)
def retrieval_check(
    answer: str,
    docs: List[str],
    threshold: float = 0.6,
    model_name: str = "all-MiniLM-L6-v2",
) -> Optional[float]:
    """
    回傳分數(>= threshold)代表通過;否則回傳 None。
    """
    checker = RetrievalChecker(model_name)
    score = checker.faithfulness_score(docs, answer)
    return score if score >= threshold else None


if __name__ == "__main__":
    torch.set_num_threads(1)  # 避免執行緒過多

    # 檢索到的文件片段(RAG context)
    docs = [
        "公司 VPN 設定文件:步驟 1 安裝軟體,步驟 2 設定帳號,步驟 3 連線。",
    ]

    # ✅ 合理(非幻覺)對照
    grounded_answer = (
        "依文件步驟:先安裝 VPN 軟體,以公司帳號登入後再嘗試連線。"
        "若需要詳細設定,請參考 IT 提供的安裝指南頁面。"
    )

    # ❌ 幻覺範例(編造路徑/IP/指令,文件未提及)
    hallucinated_answer = (
        "請編輯 /etc/vpn/config,把伺服器設為 10.0.0.5,"
        "存檔後執行 vpnctl --force 重啟即可。"
    )

    # 門檻:可依場景調整
    # FAQ/一般客服:0.4–0.6;內部知識查詢:0.6–0.7;醫療/金融:>=0.8
    threshold = 0.6

    for label, answer in [
        ("範例 A(合理對照)", grounded_answer),
        ("範例 B(幻覺範例)", hallucinated_answer),
    ]:
        score = retrieval_check(answer, docs, threshold=threshold)
        if score is None:
            print(
                f"{label} → Retrieval-based:相似度低於門檻(thr={threshold:.2f})→ ⚠️ 可能幻覺\n"
                f"回答:{answer}\n"
            )
        else:
            print(
                f"{label} → Retrieval-based:相似度 {score:.2f}(thr={threshold:.2f})✅\n"
                f"回答:{answer}\n"
            )

執行結果:

❯ python retrieval_demo.py
範例 A(合理對照) → Retrieval-based:相似度 0.90(thr=0.60)✅
回答:依文件步驟:先安裝 VPN 軟體,以公司帳號登入後再嘗試連線。若需要詳細設定,請參考 IT 提供的安裝指南頁面。

範例 B(幻覺範例) → Retrieval-based:相似度低於門檻(thr=0.60)→ ⚠️ 可能幻覺
回答:請編輯 /etc/vpn/config,把伺服器設為 10.0.0.5,存檔後執行 vpnctl --force 重啟即可。

這裡的閾值(例如 0.6)可以依應用情境與業務需求調整,比方說:

  • FAQ 客服場景 :閾值可以放寬(如 0.5–0.6),因為只要回答大方向合理,用戶就能接受。
  • 企業內部知識庫查詢:閾值要中等(如 0.6–0.7),確保回答盡量貼合文件,避免答非所問。
  • 醫療 / 金融等高風險領域:閾值要嚴格(如 0.8 以上),只要回答沒有高度契合檢索內容,就要標記為可能幻覺。

實務上建議「拆句 + 覆蓋率(coverage)」,並改用多語模型(如 paraphrase-multilingual-MiniLM-L12-v2)以提升中文判斷穩定度。

在真實系統中,可以把這個檢查結果輸出到 Prometheus 指標,就可以觀察回答的品質:

  • llm_quality_faithfulness_score
  • llm_quality_hallucination_total

補充:多語言模型比較表

模型 特色 速度 中文表現 跨語泛化 註解
paraphrase-multilingual-MiniLM-L12-v2 體積小、推論快、支援多語 ★★★★☆ ★★★☆ ★★★★☆ 教學/原型首選
LaBSE 跨語檢索品質佳 ★★☆☆☆ ★★★★☆ ★★★★★ 大量語對任務穩定,但較慢
bge-m3 新、中文友好、長文表現佳 ★★★☆ ★★★★☆ ★★★★☆ 適合中文與多語混合場景

2. 基於規則 (Rule-based Check)

有些幻覺可以用規則過濾:

  • URL / 來源是否存在?
  • JSON Schema 是否正確?
  • 黑名單(禁止出現虛構公司/產品名)
  • 白名單(回答必須引用文件內出現的關鍵詞)
  • 是否出現敏感路徑(如 /etc/…

這個可以用一些 簡單規則 來快速攔截明顯錯誤,例如:

  • 是否包含非法路徑 /etc/
  • 是否出現不存在的 URL
  • 是否缺少「不知道 / 無法回答」之類的 fallback

範例如下:

❯ cat rule_based_demo.py
# -*- coding: utf-8 -*-
# rule_based_demo.py
"""
Rule-based Check Demo
以簡單規則快速攔截明顯錯誤:敏感路徑、URL、(可選)白名單、JSON 粗檢
"""

import re
from typing import List


def rule_based_check(answer: str) -> List[str]:
    """
    回傳命中的告警訊息列表;可擴充黑/白名單、JSON schema、單位/數值範圍檢查等。
    """
    issues: List[str] = []

    # 1) 敏感系統路徑(示意)
    if "/etc/" in answer:
        issues.append("⚠️ 回答可能包含不該暴露的伺服器路徑")

    # 2) 若聲稱有連結,卻沒有有效 URL
    if "http" in answer and not re.search(r"http[s]?://", answer):
        issues.append("⚠️ 回答提到連結但缺少有效的 URL")

    # 3) (可選)白名單關鍵詞(確保回答引用文件常見詞彙)
    # whitelist = {"VPN", "連線", "帳號", "安裝軟體"}
    # if not any(w in answer for w in whitelist):
    #     issues.append("⚠️ 回答未引用文件中的關鍵詞(白名單檢查)")

    # 4) (可選)JSON 結構粗檢(極簡示意)
    if "{" in answer and "}" not in answer:
        issues.append("⚠️ JSON 結構疑似不完整")

    return issues


if __name__ == "__main__":
    # ✅/❌ 正反例子
    examples = [
        ("範例 A(❌ 敏感路徑)", "你可以在 /etc/vpn/config 找到設定檔。"),
        ("範例 B(❌ 提到連結但無有效 URL)", "詳細說明請見公司內網,連結在 http 部分。"),
        ("範例 C(❌ JSON 結構不完整)", "請回傳如下設定:{ \"enable\": true, "),
        ("範例 D(✅ 合理回答)", "依文件步驟:先安裝 VPN 軟體,以公司帳號登入後再嘗試連線。"),
        ("範例 E(✅ 合理且含有效 URL)", "步驟與注意事項請見 https://intranet.example.com/vpn-guide 。"),
    ]

    for label, answer in examples:
        issues = rule_based_check(answer)
        if issues:
            print(f"{label}\n回答:{answer}\nRule-based 攔截: {issues}\n")
        else:
            print(f"{label}\n回答:{answer}\nRule-based 通過 ✅\n")

輸出:

範例 A(❌ 敏感路徑)
回答:你可以在 /etc/vpn/config 找到設定檔。
Rule-based 攔截: ['⚠️ 回答可能包含不該暴露的伺服器路徑']

範例 B(❌ 提到連結但無有效 URL)
回答:詳細說明請見公司內網,連結在 http 部分。
Rule-based 攔截: ['⚠️ 回答提到連結但缺少有效的 URL']

範例 C(❌ JSON 結構不完整)
回答:請回傳如下設定:{ "enable": true, 
Rule-based 攔截: ['⚠️ JSON 結構疑似不完整']

範例 D(✅ 合理回答)
回答:依文件步驟:先安裝 VPN 軟體,以公司帳號登入後再嘗試連線。
Rule-based 通過 ✅

範例 E(✅ 合理且含有效 URL)
回答:步驟與注意事項請見 https://intranet.example.com/vpn-guide 。
Rule-based 通過 ✅

production 環境可在字串規則外,加入「網域白名單 + HEAD 檢查」或內網 DNS/服務存活查驗,真正檢測「URL 是否存在」。
Demo 僅示範文字規則。

這樣就能很快攔掉一些 不合規的答案
這些規則雖然無法涵蓋全部,但能快速攔下明顯錯誤。


3. 基於模型 (LLM-as-a-judge)

另一個做法是讓 第二個 LLM 充當「審核者」:

  • Prompt 範例:
你是一個審核員,請判斷以下回答是否忠於文件。  
文件片段:{context}  
模型回答:{answer}  
請輸出:OK 或 Hallucination

這需要用 另一個 LLM 來做判斷:把「檢索到的文件」和「模型回答」一起丟給審核模型,請它判斷是否幻覺。

用 OpenAI API + Google Gemini API 示範

這邊因為篇幅關係僅列出 Gemini 部分程式碼,完整程式碼會放在 GitHub Repo 裡。
實際上就是交叉比對 OpenAIGemini 的審核結果,來判斷回答是否可信:

def judge_gemini(answer: str, docs: List[str], model: str = "gemini-1.5-flash",
                 verbose: bool = True, strict: bool = False) -> Tuple[str, str]:
    """
    回傳 (raw, norm);norm ∈ {"OK","Hallucination"}
    """
    api_key = os.getenv("GOOGLE_API_KEY", "")
    if verbose:
        print(f"[Gemini] key_present={bool(api_key)} model={model}")
    if not api_key:
        msg = "未偵測到 GOOGLE_API_KEY"
        if strict: raise RuntimeError(msg)
        raw = "NO_API_KEY"
        return raw, _normalize(raw)

    try:
        import google.generativeai as genai
    except Exception as e:
        if strict: raise
        if verbose: print(f"(注意)google-generativeai 套件不可用:{e}")
        raw = "GEMINI_SDK_MISSING"
        return raw, _normalize(raw)

    genai.configure(api_key=api_key)
    prompt = PROMPT_TMPL.format(context=docs[0] if docs else "", answer=answer)

    try:
        print(">>> USING GEMINI <<<")  # 明確標示真的在呼叫 Gemini
        model_obj = genai.GenerativeModel(model)
        resp = model_obj.generate_content(
            prompt,
            safety_settings=[],                    # 視需要加安全設定
            generation_config={"temperature": 0.0}
        )
        raw = (resp.text or "").strip()
        norm = _normalize(raw)
        if verbose:
            print(f"[Gemini raw] {raw}")
            print(f"[Gemini judge] {norm}")
        return raw, norm
    except Exception as e:
        if strict: raise
        if verbose: print(f"呼叫 Gemini 失敗:{e}")
        raw = "GEMINI_CALL_FAILED"
        return raw, _normalize(raw)

執行結果:

❯ python llm_judge_demo.py
================================================================================
示例 A(合理對照)
- Context: 公司 VPN 設定文件:步驟 1 安裝軟體,步驟 2 設定帳號,步驟 3 連線。
- Answer : 依文件步驟:先安裝 VPN 軟體,以公司帳號登入後再嘗試連線。若需要詳細設定,請參考 IT 提供的安裝指南頁面。
[OpenAI] key_present=True model=gpt-4o-mini
[OpenAI raw] OK
[OpenAI judge] OK
[Gemini] key_present=True model=gemini-1.5-flash
>>> USING GEMINI <<<
[Gemini raw] OK
[Gemini judge] OK

[Summary]
OpenAI  → OK
Gemini  → OK

[Ensemble]
AND       : OK   (兩者都 OK 才通過)
OR        : OK    (任一 OK 即通過)
CONSENSUS : OK   (不一致 → REVIEW)
================================================================================
示例 B(幻覺範例)
- Context: 公司 VPN 設定文件:步驟 1 安裝軟體,步驟 2 設定帳號,步驟 3 連線。
- Answer : 請編輯 /etc/vpn/config,把伺服器設為 10.0.0.5,存檔後執行 vpnctl --force 重啟即可。
[OpenAI] key_present=True model=gpt-4o-mini
[OpenAI raw] Hallucination
[OpenAI judge] Hallucination
[Gemini] key_present=True model=gemini-1.5-flash
>>> USING GEMINI <<<
[Gemini raw] Hallucination
[Gemini judge] Hallucination

[Summary]
OpenAI  → Hallucination
Gemini  → Hallucination

[Ensemble]
AND       : Hallucination   (兩者都 OK 才通過)
OR        : Hallucination    (任一 OK 即通過)
CONSENSUS : Hallucination   (不一致 → REVIEW)

缺點是會再消耗額外 Token,因此多用在高風險場景(醫療、金融),在企業環境中,常常是 抽樣檢查(例如 10% 的回覆)來平衡成本。

前面我們分別示範了三種檢查方法。在實務中,它們常常是「串在一起」使用,形成一個 多層防護機制


🔹 指標設計

我們可以用以下 品質 Metrics 來觀測:

指標 說明
Faithfulness Score 模型回答與文件的契合度(0–1)
Coverage 模型回答是否涵蓋檢索到的主要資訊
Error Rate 幻覺回答的比例
Human-in-the-loop 標註 人工標註驗證的比例(建立基準集)

Prometheus 指標設計

在真實系統中,檢查結果可以輸出成 Prometheus Metrics,並用 Grafana 觀測。

指標名稱 說明 使用場景
llm_quality_faithfulness_score 回答與文件的契合度分數(0–1) 監控整體回答品質,檢查幻覺比例
llm_quality_coverage_score 回答是否涵蓋檢索到的主要資訊 適合 FAQ、知識庫完整性檢查
llm_quality_hallucination_total 偵測到幻覺的累計次數 高風險領域(醫療、金融)中設警示
llm_quality_error_rate 幻覺回答的比例(%) 作為 SLA/品質指標,追蹤長期趨勢
llm_quality_human_labels_total 人工標註驗證的數量 建立基準集,與自動檢測結果比對

落地架構示意圖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1004/20120069sUxnwurzXV.png

補充 I:風險路由策略表

風險層級 審核策略(標準僅供參考)
高(醫療/金融/法規) 100% 自審核 + 他方 LLM 審核 + 人工複核
中(對外客服/公開文) 30% 抽樣(事件視窗 100%)
低(內部 FAQ / sandbox) 10% 抽樣

補充 II:分析抽樣成本量化比較表(LLM-as-a-judge)

令:

  • R = 每月請求數(例如 100,000)
  • p = Judge 模型「每 1K tokens 單價」
  • t_in / t_out = Judge 每次輸入/輸出平均 tokens
  • α = 抽樣率(全量=1,抽樣 10% = 0.1)

月成本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1004/20120069gNzBdcBuw4.png

數字可以依照實際情境和模型費率調整:

情境 R(次/月) 抽樣率 α t_in + t_out 單價 p($/1K tok) 月成本($)
全量檢測 100,000 1.0 600 0.15 9,000
30% 抽樣 100,000 0.3 600 0.15 2,700
10% 抽樣 100,000 0.1 600 0.15 900

抽樣率如何決定?
- 依 風險等級(醫療/金融=100%;對外客服=30%;內部 FAQ=10%)
- 依 歷史幻覺率 hhh:若過去 7 天 h > 5% → 提升抽樣率一級;h < 1% → 下調一級
- 依 事件驅動:重大版本上線/知識庫大更新的 48 小時內拉高到 100%

補充III:人工標註實際操作流程

面向 建議做法 可用工具/公式 備註
標註介面 顯示 Context + Answer,標「OK / 幻覺 / 不確定」,可多選 證據片段 ID(evidence IDs) Label Studio、Labelbox;或自建簡單前端 證據歸因可提升可追溯性
標註準則卡(Guideline) OK:每句皆可在檢索片段找到充分支撐;幻覺:無來源/錯引/過時/矛盾;不確定:來源不足或需 SME 內部準則文件(1–2頁,含正反例) 先做 50–100 筆 pilot 後迭代準則
一致性衡量 每批 抽樣 10% 做雙人標註;門檻 κ≥0.70(或 α≥0.70 Cohen’s Kappa、Krippendorff’s α 低於門檻→回修準則/對齊復訓
爭議仲裁 兩位標註者不一致→由 第三方/SME 仲裁,並回饋至準則 保留仲裁紀錄供回溯
基準集規模 MVP:500–1,000 筆(三類均衡);大改版後 +100–200 筆 做回歸集 依風險與預算擴充
資料版本化 標註資料與準則版本同步管理(tag/commit),記錄時間戳與模型/資料版本 Git + DVC/Weights & Biases 確保離線評估可重現
指標回填 每次評估產出:alignment_rateavg_max_simhallucination_rateIAA(κ/α) Prometheus/Grafana 或簡單表格 與線上監控指標對齊

🔹 實務落地進階做法

即使有這些方法,企業在導入時仍會遇到幾個難點:

挑戰 說明 常見解法
成本問題 全量檢測太貴,尤其是用 LLM-as-a-judge 時 Token 消耗驚人 採用 抽樣檢測 + 高風險場景全檢
**多語言支援[註1] ** 相似度模型在跨語言時準確度會下降,容易誤判 使用 multilingual embedding(如 LaBSE、mBERT)
人工標註基準集 沒有「黃金答案」,指標可信度下降 建立 人工標註資料集,作為品質評估的 ground truth

除了上述三種做法之外,可以在專案的前(預防)、中(偵測)、後(營運)期使用以下方法降低誤答風險:

預防:讓 LLM 更難亂講

  • 結構/工具約束:Function calling、JSON Schema、Grammar-constrained decoding,目的是要限制輸出格式。
  • 檢索強化:Hybrid(BM25 + dense)、Reranker、良好 chunking、文件版本控管/新鮮度,提高取得正確證據的門檻,避免吃到舊的法規或是文件。
  • 可拒答與信心門檻:不足依據就拒答;用 最低句分數 / coverage / entropy 當門檻。
  • 強制引用:要求輸出來源片段 ID/URL,沒有引用視為低信任,讓文件可以被追朔和稽核。

偵測:查得更嚴謹

  • Self-consistency / 多樣本投票:同題多解,分歧過大標示可疑。
  • 證據歸因評估:以對齊率[註2](支撐句數/總句數)為主,搭配對齊強度(各句與其最佳來源片段的相似度平均)與引用完整度(有標註來源的句數占比),評估回答是否被來源充分支撐,不僅是字面相似。
  • 外部事實校驗:對匯率、股價、日曆、藥品等導向權威 API 驗證。
  • 跨模型交叉比對:自審 + 他審,(OpenAI × Anthropic 等),降低單一模型偏誤。

營運:長期把關與迭代

  • 風險分級路由:高風險(醫療/金融/法規)→ 100% 自動檢+人工複核;中風險→ 30% 抽樣;低風險→ 10% 抽樣
  • 紅隊與回歸測試:蒐集幻覺誘因(假引用、舊法規、敏感資訊洩漏…)建成測試集,合併門檻hallucination_rate ≤ 5%alignment_rate ≥ 0.75 未達即擋 PR。
  • 資料漂移/新鮮度監控:知識庫更新或重大新聞時調高嚴格度。
  • 標註基準集與偏好學習:建立帶標註的基準集,對「拒答正確、引用完整」給正樣本;對「胡亂回答、無引用/誤引」給負樣本,採 SFT [註3]強化行為、DPO [註4]拉開偏好、對比學習[註5]校準證據對齊

[註1]中文/多語正式環境建議 bge-m3 或 LaBSE;同時開啟 normalize_embeddings=True
[註2] 回答共 5 句,其中 4 句 在檢索文件找到支撐: 對齊率 = 4/5 = 0.8。對齊強度(Alignment Strength)= 把答案中的每一句話先各自找到「最相似的證據片段」並取其相似度,最後把這些每句的最高相似度做平均,若門檻 0.75通過;再看 對齊強度 是否 ≥ 0.6 以避免「弱對齊」。
[註3] SFT(監督微調):輸入 prompt+context,輸出「帶引用」或「禮貌拒答」的 理想回覆;讓模型學會格式與語氣。
[註4]DPO(偏好學習):為同一輸入準備 (chosen, rejected)
- chosen:正確且有引用 / 正確拒答;
- rejected:無引用、誤引、瞎編。
目標:讓 chosen 的傾向性 > rejected
[註5]對比學習(contrastive):把「回答句子 ↔ 支撐片段」當正對;其餘片段當負對,學到句-證據對齊表示,提升引用與檢索匹配。


🔹小結

今天我們談到 品質監控,特別是 幻覺偵測

  • Retrieval-based:檢查回答是否在文件裡找到依據
  • Rule-based:用規則快速攔截錯誤
  • LLM-as-a-judge:讓另一個模型當審核者

品質監控的目標不是 100% 消除幻覺,而是 降低風險 + 提供透明度
在企業應用中,這些指標能幫助我們:

  • 追蹤系統回答的可靠性
  • 辨識高風險場景
  • 建立人工標註的基準集

明天(Day 21),我們會進一步探討 Caching 與回應加速 —— 如何減少重複 Query 的延遲與成本。

📚 引用來源/ 延伸閱讀


上一篇
Day19 - 掌握 LLM 應用可觀測性:監控延遲、Token 與成本(含工具選型)
下一篇
Day21 - LLM 應用快取實戰:成本改善 × 加速回應
系列文
30 天帶你實戰 LLMOps:從 RAG 到觀測與部署24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