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20
0
佛心分享-讓我升級的那些書

【吳桑泥的淬鍊升級書單】私心大分享系列 第 20

【吳桑泥的淬鍊升級書單】Day20(框架篇)學會 MIT 的系統思維:用「模式」與「物力論」看透問題本質

  • 分享至 

  • xImage
  •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0915/20124462BBswP5YvrZ.png

(框架篇)學會 MIT 的系統思維:用「模式」與「物力論」看透問題本質

從「看見症狀」到「看懂系統」

在上一篇文章(診斷篇)中,我們知道了阻礙深度思考的九個陷阱。

我們發現之所以經常「治標不治本」,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天生傾向於「症狀導向」、「線性思維」和「急於求成」。

我們就像一個只會看儀表板紅燈的駕駛,看到引擎過熱燈亮了,就想辦法用冰塊降溫,卻從未打開發動機蓋,去檢查水箱是否洩漏、風扇是否停轉。

要擺脫這種表層思考,我們需要一副新的「眼鏡」,一副能幫助我們看透事物內部運作結構的眼鏡。

這副眼鏡,就是《本質思考》的核心框架,它源自 MIT 史隆管理學院的「系統動力學」(System Dynamics)。
其創始人傑伊·福瑞斯特 (Jay Forrester) 曾說:

「再複雜的事物,只要能掌握模式和物力論,便可瞭解其本質。」

「模式」與「物力論」,就是我們透視問題本質的兩大核心武器。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1003/201244629DnitP7OsS.png
本質思考:MIT菁英這樣找到問題根源,解決困境

第一把武器:模式 (Pattern) - 看見問題的全貌

什麼是「模式」?

簡單來說,模式就是構成系統的各個要素,以及它們之間錯綜複雜的「因果關係」。

(診斷篇)中,我們提到了「線性思維」這個陷阱,認為「A 導致 B」。
而「模式思維」則要求我們看到一個由無數因果鏈交織而成的網絡。

讓我們回到那個熟悉的「Code Review 拖很久」的問題。

  • 線性思維Code Review 慢一定是同事太忙

  • 模式思維專案壓力大開發者優先開發新功能Code Review 的優先序降低PR 開始堆積等待時間變長,開發者切換任務回頭 review 時,上下文已忘記,審查更費力代碼品質可能下降未來產生更多 Bug修 Bug 佔用開發時間專案壓力變得更大......

這是一個不斷自我強化的惡性循環

正循環與負循環:系統的內在驅動力

在系統思考中,這種循環被稱為「回饋循環」(Feedback Loop),主要分為兩種:

  1. 正循環 (Reinforcing Loop):俗稱「馬太效應」,會讓系統朝著同一個方向不斷放大,不是越來越好,就是越來越壞。

    • 良性循環團隊溝通順暢協作效率提升專案進展順利,成就感高團隊士氣更高,更願意溝通

    • 惡性循環技術債累積開發速度變慢為了趕進度,只好走更多捷徑技術債累積得更多

  2. 負循環 (Balancing Loop):系統會試圖自我調節,維持在一個目標狀態。就像我們家裡的恆溫空調,太熱就製冷,太冷就停止,讓溫度保持穩定。

    • 健康的調節發現 Bug 數量上升團隊投入更多時間進行測試與重構Bug 數量下降恢復正常開發節奏

    • 不健康的調節PR 堆積太多經理出來施壓,要求大家加速審查標準降低,草草了事PR 數量暫時下降,但品質堪憂

本質思考第一步:建構模式

看懂了理論,該如何實踐?作者給出了第一步:

步驟一:建構模式 - 用一張圖來表現構成要素與關係

讓我們試著為「Code Review 困境」建構模式。
首先,列出所有相關的「構成要素」:

  • :開發者、審查者、管理者

  • 流程:PR 提交流程、審查標準、溝通機制

  • 技術:CI/CD 工具、代碼複雜度

  • 環境:專案壓力、公司文化、績效指標(KPI)

然後,把它們之間的因果關係連結起來,你會畫出一張類似這樣的關係圖,並從中識別出我們前面提到的那個惡性循環。

惡性循環圖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1004/20124462nhaph7mUXY.png

當你可以畫出這張圖時,恭喜你,你已經不再是一個只盯著單一症狀的思考者了。
你擁有了一張系統的全覽圖,看清了問題的結構。

第二把武器:物力論 (Dynamics) - 看懂模式的演化

如果說「模式」是系統的靜態結構圖(X光片),那麼「物力論」就是系統隨時間演變的動態影片(心電圖)。

它讓我們思考:這個模式隨著時間的流逝,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與趨勢?

本質思考第二步:解讀物力論

作者提醒我們,在解讀物力論時,要注意幾個關鍵點:

  1. 庫存量 (Stock) vs. 流通量 (Flow):必須分開看。

    • 庫存量:某個時間點的累積數量。

      • 例如:目前還在等待 review 的 PR 總數
    • 流通量:在一段時間內的變化速率。

      • 例如:團隊平均每天可以 review 掉幾個 PR
    • 為什麼要分開看? 因為我們的「治標」方案,往往只改善了「流通量」。

      • 例如,我催一下,同事今天多 review 了 1 個 PR,但對於龐大的「庫存量」(還有 30 個 PR 在排隊)來說,根本杯水車薪。
      • 問題的嚴重性,往往體現在「庫存量」上。
  2. 非線性變化 (Non-linear Change):事物很少是線性發展的。

    • PR 堆積的痛苦不是線性增加的。
      • 堆 5 個 PR 可能還好,但當超過某個引爆點(Tipping Point),例如堆到 20 個,團隊的開發流程可能就會瞬間崩潰——因為分支過多,整合變成了所有人的惡夢,沒有人敢再提交新的 PR。
  3. 作用與反作用 (Action and Reaction):每個行動都有看不見的副作用。

    • 我的「治標」方案——不斷提醒同事——確實產生了「作用」(暫時加快了某個 PR 的審查速度)。

    • 但它也產生了「反作用」:增加了同事的心理壓力、打斷了他們的工作節奏、甚至可能破壞了團隊和諧的氛圍。

    • 這些副作用在短期內看不見,但長期下來對系統的傷害巨大。

用「物力論」的視角代入 Code Review 的模式圖後,整個圖像就「活」了起來。
我們能看到 PR 的庫存量如何指數級增長,能預測到引爆點何時會到來,也終於理解了自己那些「好心」的提醒,為何反而讓事情變得更糟。

從「看懂」到「解決」的橋樑

到這裡,我們已經學會了如何使用「模式」和「物力論」這兩把強大的武器,來深度「診斷」一個問題。

我們不再是那個只會抱怨「大家為什麼不 review PR」的菜鳥,而是能清晰地畫出系統圖,並指出「由於專案壓力與績效指標的模式,導致 PR 庫存量正在非線性增長,並對團隊協作產生了負面反作用」的分析師。

但看懂還不夠。最重要的是:如何解決?

我們該從這張複雜的模式圖中,找出那個最關鍵的下手點,用最小的力氣,撬動最大的改變。

這就是本質思考的下一步,也是最激動人心的一步——尋找「槓桿點」(Leverage Point)

在下一篇最終 (實踐篇) ,我們會找到那個「一盎司力量就能翹起一噸重物」的關鍵點,並將所有思考轉化為可以立即執行的短期、中期與長期行動方案,最終將本質思考內化為我們的第二天性。

#本質思考 #問題解決 #系統思維 #模式 #物力論 #MIT #軟體開發 #ITHome


上一篇
【吳桑泥的淬鍊升級書單】Day19 (診斷篇)我們為何總是治標不治本?洞悉阻礙你深入思考的九個陷阱
下一篇
【吳桑泥的淬鍊升級書單】Day21 (實踐篇)從理論到行動:建立「本質思考」習慣的完整訓練指南
系列文
【吳桑泥的淬鍊升級書單】私心大分享24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