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21
1
佛心分享-讓我升級的那些書

【吳桑泥的淬鍊升級書單】私心大分享系列 第 21

【吳桑泥的淬鍊升級書單】Day21 (實踐篇)從理論到行動:建立「本質思考」習慣的完整訓練指南

  • 分享至 

  • xImage
  •  

(實踐篇)從理論到行動:建立「本質思考」習慣的完整訓練指南

從「完美的分析」到「有效的行動」

(診斷篇)我們洞悉了阻礙深度思考的九個陷阱。
(框架篇)我們學會了用「模式」與「物力論」這兩把 MIT 的武器,來剖析問題的系統結構。

前面,我們手中已經有了一張關於「Code Review 困境」的詳細診斷圖。
可以清晰地指出其中的惡性循環,也能預測它隨時間演變的趨勢。

現在,我們要回答那個最關鍵的問題:我們到底該從哪裡下手?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1003/201244629DnitP7OsS.png
本質思考:MIT 菁英這樣找到問題根源,解決困境

本質思考第三步:尋找改變模式的策略 - 找到「槓桿點」

物理學家阿基米德曾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舉起整個地球。」

在系統思考中,這個神奇的支點被稱為 「槓桿點」(Leverage Point)
它指的是系統中某個微小的位置,只要在這裡施加一個小小的改變,就能引發整個系統發生巨大且持久的變化。

「治標」之所以效果差,就是因為我們總是在非槓桿點上使蠻力。
例如,我每天花力氣去「提醒」同事,就是在用盡全力推一堵牆,牆紋絲不動,自己卻累得半死。

那麼,如何找到真正的槓桿點?《本質思考》提供了一些線索:

1. 徹底看清前提條件:質疑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假設

  • 我們是否假設「做 Code Review 是在耽誤自己的開發進度」?
  • 我們的績效評估體系,是否隱含了「寫出新功能比保證程式碼品質更重要」的價值觀?

2. 原因和結果不見得很接近:槓桿點往往隱藏在遠離症狀的地方

  • 「PR 審查慢」是結果,但真正的原因可能不在開發流程本身,而在於公司的「績效評估方式」或「團隊的心理安全感」。

3. 改變看問題的角度和立場

  • 開發者角度:如何讓 Review 過程更簡單、更有收穫?
  • 管理者角度:如何設計一個能鼓勵高品質協作的制度?
  • 團隊角度:如何建立一種「程式碼品質是大家共同責任」的文化?

回到我們的 Code Review 案例,真正的槓桿點在哪?

  • 低槓桿點:提醒、催促、優化 PR 描述模板。
  • 高槓桿點
    • 規則與流程:設立明確的團隊協定,例如「所有 PR 必須在 24 小時內得到初步回應」、「每天下午 4-5 點為團隊的集體 Review 時間」。
    • 激勵機制:將「高品質的 Code Review 貢獻」明確納入績效評估的一環。
    • 心智模式:透過技術分享、讀書會等形式,讓團隊從心底認同「Code Review 是保障品質、傳承知識、共同成長的最佳途徑」,而不是一個「官僚流程」。

當你改變了團隊的規則、激勵方式和共同信念時,那個「Code Review 拖很久」的惡性循環,自然就會被打破。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1005/20124462nN3ErgpJh1.png

本質思考第四步:採取行動,從實踐中得到回饋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1005/20124462JyZB2PEeN3.png

找到了槓桿點,制定了策略,接下來就進入最後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步驟四:採取行動,從實踐中得到回饋

任何策略都只是一個「待驗證的假設」。
我們必須在真實世界中去實踐它,觀察系統的回饋,然後不斷修正,也是軟體開發的敏捷精神:Build-Measure-Learn。

針對 Code Review 問題,行動方案會分幾個層次:

短期行動 (治標):先緩解燃眉之急

  • 和團隊溝通,建立一個 PR 審查的 Slack 自動提醒機器人。
  • 優化 PR 模板,讓描述更清晰,降低審查者的理解成本。
  • 目的:先止血,為中長期改革爭取時間和空間。

中期行動 (治本):改變流程與規則

  • 召集團隊會議,共同制定一份《Code Review 最佳實踐指南》。
  • 試行「每日 Review Hour」制度,觀察對開發效率的影響。
  • 目的:建立新的協作流程,讓好的行為有章可循。

長期行動 (改變模式):重塑文化與制度

  • 與主管溝通,建議將協作貢獻(如 Review 品質與數量)納入績效考核。
  • 定期舉辦「程式碼鑑賞會」,公開表揚寫出優質程式碼和提出深刻 Review 意見的同事。
  • 目的:從根本上改變系統的內在驅動力,讓良性循環可以自發運轉。

這個「短、中、長」的行動框架,讓我們既能應對當下,又能佈局未來,穩健地推動系統向好的方向演進。
甚至也能導入 AI 工具,來加速這件事情的執行。

妥善運用 AI 工具 Code Review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1005/20124462OusjguciHX.png

成為本質思考者的自我訓練手冊

解決一個 Code Review 問題,只是牛刀小試。
要真正將本質思考內化為我們的第二天性,需要刻意練習。

以下是我根據書中建議和個人實踐,整理出的一份訓練指南:

  1. 每日反思練習
    每天睡前問自己:「今天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什麼?它的表面原因是什麼?深層的系統性原因又是什麼?」

  2. 增加「思考的原型」
    多分析商業案例或技術架構演進的歷史。會發現很多問題的模式都是相似的,例如「公地悲劇」、「成長上限」等。當腦中的原型庫越豐富,你看透問題的速度就越快。

  3. 將思考「視覺化」
    不要只在腦中空想,拿出紙筆或白板,把問題的「模式圖」畫出來。畫圖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強迫你理清邏輯的思考過程。

  4. 讓別人聽聽自己的想法
    找一位你信任的同事,把你的分析過程講給他聽。在解釋的過程中,你會發現自己思考不周的地方。這就是費曼學習法的妙用。

  5. 向經典學習
    閱讀那些能提升你思維層次的經典著作:

    • 《第五項修煉》:系統思考的聖經。
    • 《系統思考》:理解系統動力學的核心概念。
    • 《思考,快與慢》:幫助你識別自身的認知偏誤。

寫在最後

把「本質思考」當作一個新的思維框架,而不只是一套分析工具。

一開始練習時,確實會有點不習慣。
我們總是被催促著去解決眼前的 bug,習慣了直線式的「問題->解法」路徑。

但開始練習畫出系統的因果迴路、找到關鍵的槓桿點時,看待問題的解析度會完全不同。

這讓我們從不斷「救火」的循環中跳出來,真正去處理那些深層的結構性問題。
這需要耐心,也需要挑戰現狀的勇氣,但回報是值得的:用更聰明、更省力的方式,去創造更持久的正面影響。

這也是身為工程師,我們真正的價值所在。

#本質思考 #問題解決 #系統思維 #槓桿點 #行動計畫 #習慣養成 #ITHome


上一篇
【吳桑泥的淬鍊升級書單】Day20(框架篇)學會 MIT 的系統思維:用「模式」與「物力論」看透問題本質
下一篇
【吳桑泥的淬鍊升級書單】Day22 從《鬼滅之刃》猗窩座的悲劇,看懂「無限賽局」的職涯價值
系列文
【吳桑泥的淬鍊升級書單】私心大分享24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