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第8品〈依法出生分〉、第11品〈無為福勝分〉、第12品〈尊重正教分〉、第13品〈如法受持分〉、第24品〈福智無比分〉,以及第32品〈應化非真分〉,都提到了「四句偈」的功德。
佛陀多次以不同譬喻強調:受持、讀誦並為他人宣說《金剛經》或其「四句偈」的福德,遠超世間的財寶或身命布施。本文整理各品中「四句偈」功德的共同點與獨特之處,並回顧其思想脈絡。
第 24 品 福智無比分: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
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
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佛陀對須菩提說:「若有人將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須彌山王那樣多的七寶(金、銀、琉璃等)用來布施,其福德已是非常巨大。但若有人受持、讀誦這部《般若波羅蜜經》,甚至只是其中的四句偈,並為他人解說,其福德比前者的福德大到無數倍,百分之一、千萬億分之一,甚至無法用數字或譬喻來衡量。」
各品均以世間的巨大布施(如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恆河沙數的身命)作為對比,說明受持、讀誦、為他人說《金剛經》四句偈的功德遠超這些世間福德。例如:
第8品:七寶布施的福德不如四句偈,因後者是諸佛及佛法的源頭。
第11品:恆河沙數世界的七寶布施不如四句偈的福德。
第12品:隨說四句偈的處所應受供養,顯示其無上價值。
第13品:恆河沙等身命布施的福德不如四句偈。
第24品:須彌山王般七寶布施的福德遠不及四句偈,無法以數量衡量。
第32品: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布施,也不如四句偈。
共同點:這些對比都在說明,般若智慧的功德超越一切有為法。真正的功德不在於財物,而在於引導眾生體悟智慧、離執得解脫。
受持、讀誦並為他人說四句偈,體現「自覺覺他」的修行精神。
這不僅是對智慧的個人實踐(受持、讀誦),更是分享智慧(為他人說)的利他行動,符合《金剛經》「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的精神。
第12品特別提到:「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應受天、人、阿修羅供養」,顯示弘法利生的功德等同於佛陀的存在。
「四句偈」代表《金剛經》的核心,空性、無相、無所得。
諸品反覆強調,真正的福德不在於「有為法」的行為,而在於「無為法」的智慧。
以無我之心受持與分享《金剛經》,能幫助眾生破除執著、通達實相。
《金剛經》多次提及四句偈的功德,意在讓修行者從不同角度理解般若智慧的價值:
層層遞進:
從第8品的佛法根源,到第11、12品的神聖性,再到第13、24品的功德量化,最後在第32品以「夢幻泡影」偈作為總結,由「福德之勝」導向「智慧之深」。
實踐導向:
「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是具體的修行方式,即使只理解其中四句,也能種下解脫的因。
破除執著:
經中反覆強調「即非」「是名」,提醒修行者莫執著於「功德」本身,保持無所得之心。
從第8品到第32品,佛陀以層層遞進的方式揭示「四句偈」的深義。
初期著重功德之勝,後期轉向智慧之究竟。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不僅是《金剛經》的總結句,更是修行者的實踐方向,
以無我之心弘揚般若,以智慧之光照見真實,超越一切有為與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