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21
0
生成式 AI

30 天一人公司的 AI 開發實戰系列 第 21

Day 21: 創辦人週報:好的流程讓一人公司也能高效運轉

  • 分享至 

  • xImage
  •  

週日晚上的反思

週日晚上,我剛完成這週的開發任務。

如果是三個月前的我,絕對無法相信一個人能在一週內完成這麼多工作。

答案就在這週建立的流程中。

第三週的旅程回顧

Day 15:標準化開發流程

從「想到哪做到哪」到「有序可循」:

以前是想到哪做到哪。週一寫了一堆程式碼,週二忘記昨天寫了什麼,週三重寫週一的程式碼,週四發現 bug 卻不知道哪天引入的,週五崩潰。

現在每天都有明確的任務追蹤。週一開始規劃任務並進入開發,週二更新進度知道完成了多少,週三完成一個任務開始下一個,週四發現問題會記錄在文件中,週五能清楚看到本週的成果。

Day 16:文件架構設計

從「文件墳場」到「知識寶庫」:

docs/
├── product/        # 老闆的視角
├── architecture/   # 架構師的思考
├── design/         # 設計師的美學
├── tasks/          # 工程師的執行
├── roles/          # AI 助手的角色
└── function/       # 大家的參考書

每個文件都有家,每個想法都有歸宿。

Day 17:CLAUDE.md 規範

讓 AI 從「實習生」變成「資深同事」。

沒有 CLAUDE.md 之前,每次都要花很長時間釐清專案背景,AI 產生的程式碼需要大量修改。有了 CLAUDE.md 之後,AI 能直接理解專案規範,產生的程式碼品質顯著提升,大部分可以直接使用。

Day 18:Task 定義與撰寫

從「模糊想法」到「清晰藍圖」:

模糊:「做個同步功能」
清晰:「實作 Local-First 同步架構,
      使用 CRDT 解決衝突,
      支援離線操作,
      同步延遲 < 3 秒」

Day 19:執行與 TIA 角色

引入 TIA 自我審查機制後,Bug 率大幅下降,重做時間明顯減少,而且能確保文件始終保持更新。

Day 20:MADR 決策記錄

讓每個「為什麼」都有答案。

三個月前如果問我為什麼選擇某個技術,我可能已經忘記了。現在所有重要決策都有 MADR 記錄,包含完整的背景、評估和理由。

流程的協同效應

這些流程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增強的系統:

從想法開始,經過 Task 規劃,更新到 docs/tasks/ 目錄,然後進入開發執行。開發完成後由 TIA 審查,如果需要架構決策就撰寫 MADR,最後更新相關文件和 CLAUDE.md。AI 從這些文件中學習,提升協助效率,又能幫助產生更好的想法。

這是一個正向循環。規劃越清晰,執行就越順利。文件越完整,AI 的幫助就越大。決策有記錄,就能少走彎路。流程標準化,可預測性就會提升。

流程的實際效果

開發速度有了明顯提升。以前開發一個功能需要很長時間,現在效率提高了許多。

程式碼品質也大幅改善。從幾乎沒有測試到現在有完整的測試覆蓋,生產環境的 Bug 數量顯著減少。

最重要的是知識的累積。所有任務都有文件記錄,重要決策都有 MADR,CLAUDE.md 持續更新,架構文件逐漸完善。這些文件不只是擺設,每天都會查閱,AI 也會在對話中引用相關文件。

一人公司的特殊挑戰

挑戰 1:角色切換疲勞

一天內我需要扮演:

  • 早上:產品經理(規劃功能)
  • 上午:架構師(設計系統)
  • 下午:工程師(寫程式碼)
  • 傍晚:測試員(跑測試)
  • 晚上:文件管理員(更新文件)

解法:時間區塊配合角色儀式。

早上做產品規劃,上午進行架構設計,下午專注程式開發,傍晚測試驗證,晚上更新文件。每個時段有不同的工作模式,幫助切換角色。

挑戰 2:沒有外部反饋

沒有同事 code review,沒有架構討論,全靠自己。

解法:AI + TIA + 未來的自己

我:「請以 TIA 角色審查這段程式碼」
Claude:「發現 3 個潛在問題...」

我:「如果你是新加入的開發者,能理解這個設計嗎?」
Claude:「有幾個地方需要更多說明...」

挑戰 3:流程 vs 彈性

一人公司需要快速反應,但流程可能拖慢速度?

解法:漸進式流程

緊急 Bug:簡化流程,事後補文件
新功能:完整流程,確保品質
實驗性:最小流程,快速驗證

流程系統:本週建立的自動化機制

Task 管理系統

每個任務都有完整的生命週期和文件紀錄:

docs/tasks/
├── 0016_fr_event_sourcing.md    # 規劃中
├── 0017_bug_memory_leak_fix.md  # 開發中
└── 0018_fr_cloud_sync.md        # 已完成

任務文件包含需求概述、技術設計、驗收標準和實作解決方案。透過標準化的命名和結構,AI 能快速理解任務內容,開發者也能清楚追蹤進度。

文件架構系統

采用職責分離原則設計的文件結構:

docs/
├── product/        # 產品文件
├── architecture/   # 架構文件
├── design/         # 設計文件
├── tasks/          # 任務管理
└── roles/          # AI 角色定義

每個目錄都有 README.md 作為索引,确保知識有序地沉澱和傳承。

CLAUDE.md 協作機制

CLAUDE.md 是專案的「使用說明書」,讓 AI 助手立即理解:

  • 技術棧與版本
  • 架構模式與規範
  • 開發流程與慣例
  • 常用指令與工具

有了 CLAUDE.md,AI 從「實習生」直接變成「資深同事」。

TIA 審查機制

TIA(Technical Implementation Architect)角色在開發前後進行審查:

開發前:檢查計劃可行性、比對現實情況、識別潛在問題
開發後:驗證實作正確性、檢查文件完整性、記錄決策和經驗

MADR 決策記錄

重要的架構決策都用 MADR 記錄:

docs/architecture/decisions/
├── 0001-use-clean-architecture-with-mvi.md
├── 0002-use-sqldelight-migration.md
└── 0003-adopt-ktfmt-for-code-formatting.md

每個 MADR 包含背景、選項、決策和後果,讓「為什麼」都有答案。

意外的收穫

1. 心理健康改善

有流程後,焦慮感明顯降低:

  • 知道今天要做什麼
  • 知道做到哪裡了
  • 知道明天做什麼

不再有「我是不是忘了什麼」的恐慌。

2. 創造力提升

流程不是限制創造力,而是釋放創造力:

  • 不用思考「該怎麼做」
  • 專注在「做什麼」
  • 省下的心智能量用於創新

3. 可持續性

以前是爆發式開發。第一週瘋狂寫程式碼到凌晨,第二週累到不想碰電腦,第三週勉強修 bug,第四週開始懷疑人生。

現在是穩定輸出。每週都有固定作息、穩定產出、持續改進,而且能享受開發過程。

給一人創業者的建議

1. 從小開始

不要一次建立所有流程:

Week 1: 只建立 Task 管理
Week 2: 加入簡單的文件結構
Week 3: 開始寫 CLAUDE.md
Week 4: 嘗試第一個 MADR

2. 適合自己最重要

我的流程不一定適合你,找到自己的節奏

3. 工具是輔助,不是目的

錯誤:為了用工具而用工具
正確:工具幫助你達成目標

4. 定期回顧和調整

每週五下午,問自己:

  • 這週的流程哪裡卡?
  • 哪些流程真的有幫助?
  • 需要簡化什麼?
  • 需要加強什麼?

流程是一人公司的超能力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好的流程能大幅提升效率,清晰的文件是不會遺忘的大腦,AI 助手像是隨時待命的同事,自動化工具則是不知疲倦的助理。

這些加起來,讓一人公司也能做出優秀的產品。

記住:流程是讓你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的工具。

今日金句

「流程 × 工具 × 堅持 = 一人公司的高效方程式」

關於作者:Sam,一人公司創辦人。正在打造 Grimo,一個智能任務管理和分配平台。

專案連結GitHub - grimostudio


上一篇
Day 20: 架構師的決策記錄:為什麼選擇 MADR 來紀錄
系列文
30 天一人公司的 AI 開發實戰21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