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提升使用者互動與體驗,使平台更具吸引力與沉浸感。因為哲學 AI 平台的價值,不僅在於哲學問題的深度,也在於使用者願意持續參與、感受到陪伴與自我探索的力量。
一、互動設計原則:
引導而非指令,AI 不提供答案,而是以開放性問題引導使用者思考。
例子:使用者說「我工作太累」,AI 回應:「你認為『累』是身體感受還是心理負擔?」
階層化難度,將問題分三層:
日常情境(易):針對日常困境,如考試、工作壓力。
哲學概念(中):引導使用者反思價值觀與選擇。
自我探索(深):涉及人生意義、存在、道德選擇等核心問題。
使用者可依自身狀態調整深度,也可循序探索。
即時回饋
平台可提供視覺化回饋,如對話熱度、思考層次指標,讓使用者感受到互動的成果。
這種即時回饋能提升參與感,讓哲學探索不再抽象。
二、卡牌與情境互動設計:
情境卡牌
代表使用者的困境,如「焦慮考試」、「人際孤立」、「職場壓力」。
哲學引導卡牌
對應不同哲學家引導風格:
柏拉圖:洞察影子與真實
尼采:面對孤獨與價值重建
莊子:接受相對與變化
行動卡牌
提供小步驟行動建議,如「寫下三個感謝事項」或「將困境用另一種角度描述」。
卡牌設計讓使用者能 主動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AI 則提供哲學式引導,形成循環互動。
三、使用者體驗優化策略:
簡化操作流程
點擊式操作、拖拉卡牌、視覺化反饋,降低技術門檻,提高可及性。
自我反思記錄
每次對話後提供「回顧日誌」,使用者可寫下洞察或情感變化,形成長期追蹤資料。
群體互動模式
對團體使用者,提供匿名共享卡牌,促進討論,同時保護個人隱私。
例如在社團中,成員可抽「人際孤立」卡牌,討論個人感受,AI 引導全體反思不同哲學角度。
結論:
今天的工作,讓平台從技術雛形,逐步進入「互動體驗」層面:卡牌 + AI 的組合,使使用者能循序探索困境與價值觀。層級化設計與即時回饋,提高沉浸感與參與意願。自我反思記錄與群體互動模式,兼具個人與群體價值。
將理念落實為使用者感受的關鍵一天,也是平台逐步向完整產品邁進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