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25
0
自我挑戰組

《金剛經》三十天閱讀之旅:初學者的經典探索系列 第 25

《金剛經》Day 25:無斷無滅分 - 不執極端、色空雙運,專案中庸之道

  • 分享至 

  • xImage
  •  

在 IT 職場,我們常被「邏輯」與「理性」綁架。
架構要完美、流程要嚴謹、數據要可驗證。
然而,太過追求絕對正確,反而讓思維僵化、創造力消失。

《金剛經》第27品〈無斷無滅分〉,佛陀正是在提醒弟子們:
真正的智慧,不在「想清楚一切」,而在「不執著於想」。
當理性過度、信念極端,我們的心就「斷滅」了。
修行者要學習的,是於法不說斷滅相,
保持流動、保持覺察,而不被極端思維綁住。

這一品,對現代工程師來說,是關於「保持柔軟的中庸理性」的修行課。

原文

第 27 品 無斷無滅分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
 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白話翻譯

佛陀說:
「須菩提,如果你這樣想:『如來不是因為具足三十二相才成佛。』
我告訴你,不要這樣想。
如果你執著於『如來不是因為具足相而成佛』這個念頭,
那就落入『斷滅見』,認為一切皆空、沒有真實存在。

真正發菩提心的人,對法不應說有『斷滅相』,
因為法本無生滅、無增減。覺悟是活的,不是被定義死的。」

小故事:阿明的 AI「斷滅陷阱」

阿明是位IT技術主管,負責帶領團隊開發新專案。
上回他差點被顧問公司的華麗AI簡報迷惑,幸好想起《金剛經》的教導,不執著表象,
帶領團隊專注資料品質,讓AI看板終於發揮作用。

不久後,顧問又回來推銷,聲稱:「AI將全面取代人工排程!」
團隊裡卻有人反彈:「上次就不行,乾脆全丟掉,回人工管理!」
阿明聽了,心想:「這不就是《金剛經》說的『斷滅相』嗎?」

顧問誇大AI能「完全取代人力」,就像執著「全有」;
同事全盤否定AI,則陷入「全無」的極端。
兩者都像程式碼走進死胡同,無法讓專案順利跑起來。

阿明冷靜反思:AI不是萬能,也不是垃圾,它只是工具。
關鍵在於如何與現有流程結合。
他帶領團隊分析AI的優勢(自動化重複任務)與限制(無法取代專業判斷),
重新設定AI看板:輔助排程、保留人工審查。

最終,專案效率提升,團隊協作也更順暢。
阿明心想:「原來中道不是妥協,而是讓智慧持續運行的平衡點。」
就像優化後的程式,穩定又高效。

結語

「無斷無滅」不是宗教抽象詞,而是一種開放式思維模型。它提醒我們:
真正的「無斷無滅」,不是永恆不變,
而是變中不亂、亂中不滅。

對開發者而言,
就是在需求重構、系統改版、團隊變動中,
依然保持冷靜與熱情共存。

智慧不在於「分對錯」,
而在於「不讓自己被對錯綁住」。

「無斷無滅」就是在專案動盪中,
仍能保持覺知與彈性,
不因理性過度而失去生命的流動。
那正是「菩薩於法不說斷滅相」的實踐。

參考

附錄:「斷滅相」

「斷滅相」是指一種認為所有事物,包括佛法在內,最終都將完全消滅的錯誤觀念,這在《金剛經》的無斷無滅分中有明確闡述。 正確的佛教修行應當發起菩提心,了解諸法實相,利益眾生,而非沉空滯寂,否定佛法的延續與善法的實踐。

佛教觀點(以《金剛經》為例):
發起無上菩提心: 修行人應當發起無上正等正覺的心,但這並非說一切法都斷滅。
理解諸法實相: 應當瞭解佛法的本質並非斷滅相,而是強調「無斷無滅」的法界相,即遠離常斷二邊。
悲智雙運: 行者應當依據悲心和智慧,發起行願,去利益眾生,作種種善事,才能顯現自性圓滿的報身和法身。

斷滅相的錯誤觀點:
認為一切滅盡: 斷滅相者,即將事物視為會完全消失,例如將《金剛經》中對「具足相」的否定,誤解為一切都滅了。
沉空滯寂: 追求一種「灰心冥智」的狀態,不事善行,不顯眾生本自具足的佛性,使覺悟無從顯現


上一篇
《金剛經》Day 24:AI專案的光環陷阱—不被表象迷惑
系列文
《金剛經》三十天閱讀之旅:初學者的經典探索25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