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25
0
IT 管理

AI賦能PM實戰手冊:打造高效智能產品工作流系列 第 25

Day25 - 思維領跑者:高質量決策藝術的養成

  • 分享至 

  • xImage
  •  
Moon: 黛西,我感覺我已經有勇氣做決策了,但現在的問題是,我不知道「怎麼做」才算是高質量決策!面對一堆功能點,我是應該選「影響力大、但很難做」的,還是選「影響力小、但很快能做」的?有沒有一套客觀的框架,可以幫助我在這種兩難中做出正確的判斷啊?

黛西帶你回到現場。

Moon 的煩惱,是所有 PM 的關鍵考驗,當產品開發資源有限時 ,「選擇做什麼」的決策,遠比「怎麼做」的執行細節更重要。

高質量決策是一門藝術,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解鎖 PM 需要掌握的決策框架 ,讓你的每一次拍板定案,也可以有理有據、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產品經理的工作,就是一個持續的決策流程:

  • 策略層: 決定市場、用戶和產品願景。
  • 戰術層: 決定產品路線圖、功能優先級。
  • 執行層: 決定資源分配、風險應對。

憑感覺做決策,被推翻是日常;用決策框架 ,將選擇過程公開透明化 ,讓團隊和利害關係人參與計算,而非參與爭吵。

決策力之所以是 PM 的核心競爭力,是因為:

  • 放大價值: 正確的決策能將有限的開發資源投入到價值產出最高 的地方。
  • 減少浪費: 錯誤的決策會導致整個團隊陷入重工和時間浪費 的泥沼。
  • 建立信任: 結構化、客觀的決策過程,能讓跨職能團隊 對你的判斷產生信任和安全感

決策力的本質是:在面對多重不確定性時,能夠以最高的效率,選擇一條最能最大化用戶價值和商業目標的路徑。

這項能力之所以關鍵,是因為 PM 的每一個決策,都會產生巨大的機會成本 :你今天選擇開發的功能 A,就等於放棄了開發功能 B 的機會。如果 A 是錯的,你浪費的就不只是開發資源,還有失去市場先機的時間

因此,高質量決策藝術 的養成,是每個 PM 邁向思維領跑者 的必經之路。我們需要將決策過程系統化和流程化 ,讓所有選擇都有可追溯的邏輯。

如何從「決策憑感覺」進化到「決策靠框架」,掌握高質量決策藝術的精髓 !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我們將決策框架分為兩類:「價值判斷類」和「策略分析類」

一、價值判斷類:優先級與權衡

這類框架主要用於 Product Backlog 的排程和 Sprint 規劃,回答「我們該先做什麼」的問題。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1008/201788059hmeuDSxWE.png

二、策略分析類:方向與風險評估

這類框架主要用於產品的戰略規劃、市場定位或新產品線的評估 ,回答「我們該往哪個方向走」的問題。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1008/20178805jIqwEWrfYh.png


如何養成高質量決策力?

心法一:從「復盤」開始養成決策肌肉

  • 練習方法: 在每個 Sprint 結束後或重大決策落地後,進行個人復盤
  • 具體做法: 找出你曾經使用 RICE 或 Impact / Effort 矩陣 評分過的功能 A。問自己:「當時對該功能的影響力 (I) 和信心指數 (C) 的評分是否準確?」
  • 結論: 透過不斷地對比「預期」與「實際」的結果 ,來校準對數據和風險的感知 。這才是真正提升「決策信心指數」的唯一方法。

心法二:讓框架透明化,邀請團隊參與計算

  • 練習方法: 在 Backlog Refinement 會議中,公開展示你使用的評分模型(例如 RICE 的表格),並讓開發團隊和設計師共同參與 Effort (困難度) 和 Confidence (信心指數) 的評估。
  • 具體做法: 向團隊解釋:「我對這個功能 Impact 的信心分數是 80,但你們認為 Effort 是多少?」
  • 結論: 決策透明化是心理安全的基石。 當團隊成員知道決策的邏輯 ,並參與了數據的輸入 ,他們會更願意接受最終的結果,降低內耗與抱怨

心法三:警惕「錨定效應」與「沉默成本」

  • 練習方法: 在每個重大決策前,強制提出至少兩種極端的可行性方案
  • 具體做法: 問團隊:「如果我們現在有無限的時間和資源,我們會怎麼做?」(打破資源限制的錨定)以及「如果我們現在立即放棄這個專案,會有什麼損失?」(警惕沉默成本)
  • 結論: 提醒自己和團隊:不要因為過去的投入(沉默成本)而做出錯誤的決策 ,隨時保持對當下最高價值 的關注。

決策框架不是讓我們「做出最好的決定」,而是讓我們盡量「減少犯錯成本」、「做出可解釋的決定」

將這些框架內化,讓它們成為我大腦中自動運行的程式 ,久而久之,就會有體感養成快速分析、思考能力。當我們能夠解釋為什麼做,為什麼不做 時,我們就不再是依照喜好決定,而是有科學根據 的「思維領跑者」。

Moon: 黛西,這真是太實用了!我現在知道,我不需要是個天才預言家,只要用對方法,我也能慢慢養成屬於自己的決策力!

黛西: 沒錯!Moon!當你的決策變得有科學依據,你的團隊影響力自然就會隨之而來!

上一篇
Day24 - 資訊過濾器:透過 NotebookLM 從巨量文件中提煉核心概念並快速入門 (下)
下一篇
Day26 - 共識凝聚者:掌握各情境下的溝通技巧
系列文
AI賦能PM實戰手冊:打造高效智能產品工作流26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