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 healthcare = Integrated care + ICT + Measurable indicators.」
— Health System 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tegrated Care Assessment, EU 2018
這份歐盟報告指出,「智慧醫療」的重點不在於買多少 AI 設備,而在於是否能持續蒐集可量化、可比較的健康照護資料。
AI 只有在有品質、有結構的資料上,才可能做出有用的預測與決策建議。
核心問題:
我們要如何設計一個資料蒐集流程,讓 AI 能夠「理解整合式照護」?
| 層面 | 說明 | 可蒐集資料範例 |
|---|---|---|
| 病人層(Person-centred) | 生活功能、健康行為、滿意度 | ADL、IADL、EQ-5D、PREM/PROM |
| 流程層(Process) | 照護路徑、轉介、等待時間 | 轉介時間、照護斷點、任務完成率 |
| 成果層(Outcome) | 醫療利用、再入院、在宅天數 | 再入院率、Home days、死亡率 |
| 資源層(Resource) | 成本、人力、ICT 投入 | 單位成本、照護工時、設備折舊 |
這些資料不只是評估成效,更能構成 AI 模型的輸入特徵(features)。
「先接縫,再上雲。」—— ICPA 報告的精神
在整合式照護下,AI Data 的蒐集應以**病人旅程(patient journey)**為主軸,跨越醫療、長照與社福資料庫。
這樣的資料結構可支援:
白話理解:
先描繪出「人」在不同階段的照護軌跡,再蒐集每個節點的指標資料。
這樣的資料是連續的、有意義的,也最適合 AI 學習。
ICPA 框架提醒我們,智慧醫療的資料蒐集應該對應到明確指標。
例如:
| 指標名稱 | 資料來源 | 代表意義 |
|---|---|---|
| 急診再入院率 | 醫院 EMR | 測量整合照護的連續性 |
| 居家天數(Home Days) | 健保或長照紀錄 | 反映在宅照護成效 |
| 功能量表變化(ADL/IADL) | 體適能或護理評估 | 反映復能與生活自理能力 |
| 單位成本(Cost per case) | 財務系統 | 評估節流效果 |
| 病人滿意度(PROM/PREM) | 問卷 | 評估人本照護品質 |
這些資料一旦被連結,就能讓 AI 看到「整體照護」而非「單一醫療行為」。
歐盟報告中最經典的例子是丹麥弗雷德里西亞(Fredericia)的「居家復能計畫(Reablement)」:
這些數據不是偶然,而是透過**跨系統資料整合(醫療+長照+社福)**持續追蹤才得出的。
這就是 AI Data 的核心價值——讓智慧建立在可驗證的數據之上。
Smart healthcare = Integrated care + ICT + Measurable indicators.
智慧醫療的核心,是讓資料會「講故事」,讓 AI 能「理解人」。
從丹麥的復能經驗到 ICPA 的框架,我們學到的不是更多感測器,而是更清楚的邏輯:
Data → Information → Insight → Integration
從「數據」到「智慧」,真正的轉型才會發生。
參考資料
European Commission (2018). Health System Performance Assessment – Integrated Care Assessment.
下載全文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