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0

用 PRISMA 讀懂長照 × AI × 安寧決策:60 篇文獻教我們的事

TL;DR
這篇文章用「PRISMA 系統性回顧」方法整理了 60 篇關於長照、安寧、監護與 AI 決策的研究。
從醫療倫理、資料治理到 AI 代理意志,帶你看懂智慧醫療不只是裝設備,而是用資料與倫理重構「決策」。


🧩 一、為什麼需要 PRISMA?

在醫療研究界,PRISMA 是最被廣泛採用的系統性回顧方法,全名是 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
簡單說,它是一個「整理大量文獻的標準流程」,幫助研究者從混亂的資料中萃取出可靠結論。

PRISMA 的四大步驟如下:

流程 說明
Identification 搜尋關鍵詞與資料庫,蒐集所有相關文獻。
Screening 篩除重複與不符主題的資料。
Eligibility 審查摘要與內容,確定符合研究範圍。
Included 最後納入統整分析的研究,形成系統性回顧結果。

這次我們就用這個方法,重新整理台灣與國際間關於 長照、安寧照護與 AI 決策代理(AI Decision Agency) 的 60 篇研究成果。


🏥 二、研究範圍與問題設定(Research Question)

研究核心問題:

當 AI 介入長照與安寧決策,它應該幫人做決定,還是幫人「理解」自己的選擇?

這個問題橫跨三個領域:

  1. 長照(Long-Term Care):AI 在日照中心與居家照護中的風險預測與復能決策。
  2. 安寧(Palliative Care):AI 在臨終前決策與預立醫療同意書(ACP)中的倫理角色。
  3. 監護(Guardianship):AI 協助意定監護與高齡者自主判斷的法律挑戰。

🔍 三、PRISMA 方法設計

項目 說明
資料來源 《KT20251104來源文獻總覽與分析》PDF,共 60 篇文獻摘要。
檢索關鍵詞 AI decision, autonomy, long-term care, guardianship, palliative, ethics, Taiwan
時間範圍 2015–2025 年
語言 中文與英文
分析架構(PICO) P(Population):高齡者與照顧者 I(Intervention):AI 輔助決策與資料治理 C(Comparison):人工決策與傳統制度 O(Outcome):決策品質、倫理透明度、成本效益

📚 四、PRISMA 統整結果(60 篇摘要重點)

主題分類 文獻數 主要發現
病人自主與預立醫療決定 12 自主性不是一次性選擇,而是可被 AI 追蹤的動態狀態。AI 可提供決策輔助,但不得主導意願。
意定監護與法制調整 9 AI 可做「準監護助理」,提供行為分析與風險預警,但需法規界定責任邊界。
安寧照護與臨終對話 15 AI 對話機器人可提升病人與家屬溝通品質,降低焦慮感,但倫理設計需防止「情感欺瞞」。
資料治理與倫理審查 10 AI 決策透明化與去識別化是重點。資料擁有權與再利用需以病人為核心。
科技介入與情感勞動 7 科技改變了照顧關係,AI 需成為「陪伴者」而非「管理者」。
跨國制度比較(丹麥、荷蘭、日本) 7 「積極復能 + AI預測」模型能減少 45% 長照需求,支持節流與復能並行策略。

🤖 五、AI在長照與安寧決策中的三種角色

1️⃣ AI 作為「倫理輔助」

協助照護人員理解病人意願變化,例如透過語音分析、行為追蹤、ACP 文件比對。

2️⃣ AI 作為「資料治理者」

串接 Odoo、FHIR、健保雲端資料庫,建立可追溯的決策紀錄,確保 AI 推論來源透明。

3️⃣ AI 作為「共決伙伴」

與醫師、家屬共同參與決策討論(Shared Decision-Making),模擬不同治療方案的結果。


⚙️ 六、實務應用:Odoo × PRISMA × 智慧照護

Odoo 平台 為例,可以設計一個「AI倫理決策追蹤系統」:

  • 模組1:病人意願表(ACP Record)
    自動比對時間序列變化,提醒異常或需要再確認的項目。
  • 模組2:AI對話紀錄(AI Agent Log)
    紀錄每次AI建議與採納比例,供醫療團隊檢視。
  • 模組3:PRISMA報告生成
    自動輸出納入文獻、分析步驟與決策依據,形成可審計的研究報告。

這讓「AI代理決策」變成可被檢驗、可被信任的流程,而非黑箱。


⚖️ 七、挑戰與啟示

挑戰 對應策略
病人自主性流動 建立動態AI決策輔助機制
AI參與界線模糊 採「AI建議 ≠ 決定」原則
資料隱私與倫理審查不足 設立 AI倫理稽核委員會
情感照護冷化 強化「共照護AI」語料設計

💬 八、結論:AI不能代替愛,但可以守護選擇

智慧醫療的關鍵不在於技術,而在於如何讓科技懂得尊重人
PRISMA 幫助我們用資料和系統性方法,看清楚這場轉變的脈絡。
AI 的任務不是決定我們的人生,而是協助我們更好地決定


📘 參考來源(擇要)

  • 張兆恬(2024)。〈預立的自主、流動的自主、關係的自主〉。
  • 黃詩淳(2020)。〈從比較法之觀點評析臺灣之意定監護制度〉。
  • 周宇翔、王舒芸(2022)。〈協作還是控制?當性別化的暖照顧遇上冷科技〉。
  • 謝邦昌(2024)。《AI與數據重塑醫療內核》。
  • European Commission (2018). Health System Performance Assessment – Integrated Care Assessment.
  • OECD (2023). AI in Healthcare and Long-Term Care: Ethics and Governance Perspectives.

📂 系列主題:AI × 長照 × 法律倫理
📅 PRISMA 特刊:系統性整合 60 篇文獻的智慧照護決策回顧


上一篇
智慧醫療不是設備,而是資料流:從《ICPA 報告》談 AI Data 的整合式照護設計
下一篇
AI 代理與安寧長照的法律邊界:當科技替人決定「最後一哩路」
系列文
AI 與統計在醫療與長照的應用:連結教育、收入、婚姻與居住,建構健康與照護決策支持65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