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運輸資通訊相關文章
共有 27 則文章

技術 Day 27.測試計劃與驗證

一、今天要達成什麼今天的目的是對系統進行全面的測試,從功能到性能,從異常情況到用戶行為模擬,確保系統在發佈之前不會出現任何重大問題。會根據測試結果進行改進,特別...

技術 Day.26發布前檢查

一、今天要達成什麼在正式發佈之前,需要檢查所有的資料和設定,確保一切正確無誤。今天我想要確保所有的 API 檢查項目都符合標準並準備好進行上線。二、檢查項目清單...

技術 Day.25做出第一版儀表板(Google 試算表版)

一、今日目標用 Google 試算表把 Day 20 累積的資料,做成最小可用的儀表板。 逐小時成功率(折線) 「資料最不新鮮」Top 10(橫條) 右上角顯...

技術 Day.24使用者體驗細節

一、前言到站資訊多半看一下就」,使用者要的不是長篇說明,而是一句話就懂:現在有沒有車、資料多久前的、要不要等。以下把常見情境整理成文案庫,搭配簡單寫作規則,之後...

技術 Day.23常見誤差來源

一、前言到站時間(ETA)本質上是「預估」,不是「保證」。路況、紅綠燈、上下車人數等因素都會讓時間飄。本篇整理最常見的 5種不準原因,並搭配「畫面怎麼說」「系統...

技術 Day.22儀表板版型規劃

一、前言今天把前面累積的數字(成功率、延遲、新鮮度、429、noData、請求量)放進一頁式儀表板。重點是「讓人一眼看懂今天穩不穩、哪裡出問題」,而不是塞滿所有...

技術 Day.21讀懂數字:怎麼看延遲/成功率

前言昨天我已經讓 n8n 每天 07:00 自動存一列資料。從今天開始,不再只看有沒有存到,而是學會看懂這些數字:成功率、延遲、被限速的次數、資料新鮮度……有了...

技術 Day.20 n8n 建一條排程流程

前言前面已經決定好要查哪三支 API,也有快取時間、錯誤說法、欄位命名。今天要做的事,就是把「每天都要查一次」這件事交給工具做,不要每天手動開 Postman。...

技術 Day.19報表需要哪些指標

前言前面都在把 API 本身「做好」:欄位有沒有對、時間有沒有時區、錯誤有沒有統一、查不到有沒有說明。到今天開始可以看「實際使用起來穩不穩」,這就需要有幾個指標...

技術 Day.18失敗與備援

前言前幾天我們都在處理「有資料」的情況,像是固定資料先抓、即時資料要看才抓、抓完可以快取。但實際上一定會有打不到、來源回空的時候。這一篇要先把這些「有問題的狀況...

技術 Day17.快取與過期策略

前言昨天我把「資料每天怎麼流動」分成平常版和尖峰版。今天要把這條路線再具體一點,說清楚:哪些資料可以暫存(快取)、可以存多久、超過多久要丟掉重抓、抓不到時要不要...

技術 Day16.我們的資料每天怎麼流動

前言今天要把三支 API(/bus/routes、/bus/stops、/bus/eta)排成一條「每天都看得懂」的資料路線。平常怎麼查、什麼時候要存、多久要重...

技術 Day15.Postman 加入自動檢查(少量)

今天要做什麼前面 Day 5 我們已經按按鈕試過了,確定 API 打得通。但只靠眼睛看,很容易漏掉欄位沒回或時間不是 ISO 8601等等。今天就是在 Pos...

技術 Day14.隱私與授權金鑰保存

前言現實世界的 API 很多都不是完全公開的,會要求你帶金鑰才能查。只要有金鑰,就一定要想三件事:放哪裡不會被亂看到、哪些人能看、過期或失效時要怎麼換。今天我打...

技術 Day13.資料品質準則

前言今天要把「一定要有、不能為空、長甚麼樣」寫成一份清單,之後不管誰都可以照這張表檢查,確保三支 API 的資料都能穩定顯示而且好看。一、三支 API 的「一定...

技術 Day12.速率限制與友善使用

前言同一時間,很多人都在查到站時間。若大家一直猛刷新,資料提供端很容易被塞爆,結果誰也拿不到最新資料。速率限制(Rate Limit)的目的就是:讓大家用可持續...

技術 Day11.測試要測什麼(正常/邊界/異常)

前言到站資訊要「準、穩、能解釋」。測試的目的是:同樣的輸入,三支 API(/bus/routes、/bus/stops、/bus/eta)要回一樣的寫法與可預期...

技術 Day10.用 Swagger Editor 建第一份 OpenAPI(核心版)

目標 把 /bus/routes、/bus/stops、/bus/eta 寫成一份最小可用的 OpenAPI(YAML)。 只放一定會用到的核心欄位;先能讀懂...

技術 Day9.API 規格草案

前言今天先把要用到的三個查詢用一頁說明寫清楚,重點是每個查詢的「網址要長怎樣」、「一定要帶哪些欄位」、「回來會有哪些欄位」。先把這三件事定好,明天就能很順地把它...

技術 Day8.錯誤與例外情境盤點

前言到站資訊再怎麼做,現場都可能出現各種不如預期的狀況。我認為好的做法不是把數字藏起來,而是用一致、看得懂的文字把狀態說清楚,並附上資料的新鮮度。今天把會遇到的...

技術 Day7.欄位對齊與對應關係(固定 ↔ 即時)

前言要在同一個畫面同時看到「站名」與「幾分鐘到」,關鍵在於兩份資料能不能對得上。沿用昨天的規則:欄位用小駝峰、時間用 ISO 8601(含時區)、持續時間用秒、...

技術 Day.6 好文件長什麼樣(命名規則・錯誤訊息格式・時間格式 ISO 8601)

為什麼先把「寫法」講好資料每天都可能變,但寫法要固定。固定的寫法能讓介面設計、測試、自動化與協作變簡單:欄位看名字就懂、錯誤一眼能判斷、時間不用猜。今天把三件事...

技術 Day 5 🔧 第一次動手:Postman 按按鈕測 2 次 產出:1 份 Collection(站/路線+到站各一支)

目標 完成一份 Postman Collection,包含「站/路線(固定)」與「到站(即時)」兩支請求。 以按鈕方式發送兩次請求並取得成功回應,保存為學習成...

技術 Day4.到站小看板:介面草圖+資料新鮮度標準(SLO)

目標:1.規劃「到站小看板」版面與文案。2.訂出資料新鮮度(SLO)與顯示規則,確保資訊清楚、穩定、可預期。 介面草圖如下: [ 到站小看板|市政府站(往○○方...

技術 Day3.官方說明頁要怎麼看:先把規則抄清楚

前言:今天先不急著去按任何按鈕,把心力放在「看懂官方的說明頁」。理由很簡單:要畫畫面、決定多久更新一次,都要建立在「我知道去哪裡問、要帶什麼、回來長怎樣」這三件...

技術 Day 2.為什麼「運輸」需要 API?

前言每天早上我在臺北等公車,手機上的不同 App 有時給出不同的到站時間。不是誰故意騙人,而是大家拿資料的方式不一樣、更新時間也不一致。把資料透過「同一個窗口」...

技術 DAY1. 運輸資通訊開發入門:什麼是「運輸資通訊(ICT for Transport)」?

前言大家好,我每天在臺北通勤,常遇到「公車到底幾分鐘到?」或「轉乘資訊很分散」的困擾。與其抱怨,不如用 30 天把資料接起來:找得到、看得懂、用得上。這個系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