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開始嘗試做遠距工作的時後,我已經有五年的開發經驗,但是那份遠距工作的內容,其實是我不太熟悉的領域「測試開發」,並用當時我根本沒接觸過的 Groovy 跟 Python 語言,所以一開始的確是吃了蠻多苦頭,在短的時間內需要能閱讀 Python 改寫成 Groovy,並快速瞭解測試框架的用法,讓測試程式接 CI / CD 系統,在兩年多前測試領域的書相當,少也沒什麼人在討論交流,或許英文的資訊有,不過依照當時我的英文程度也沒辦法消化,這也是為什麼之後出國流浪8個月的原因之一。
回歸正題,相信大家都有發生過某個 bug 卡很久,但如果有人可以幫你點一下,或去外面透透氣,再回來思緒比較清晰後,解 bug 的靈感就來了,我們都是專業的工程師,被訓練成具有強大的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某些情況,我們不喜歡一直問問題,而且不認為一直問問題是對的,有壓力的思考其實是一種訓練、學習、成長,但如果問題一直持續太久,不願對外求援的話,你可能會溺斃。
有些人可能認為不願意對外求援,是因為面子不夠薄,這我倒不認為,發生在我自身的經驗是,若在不熟悉的問題領域,容易誤判問題的深度,自己覺得已經完成 80% 了,應該後面 20%,就在多爭取一些時間就好了,但是有可能那 20%,是整個任務最難的地方,就 gg 了。
這裡的對外求援,未必是說有人可以幫你解 bug 或 code review,因為往往工作久了,你早已變公司最資深的人(若你在小公司或新創公司工作的話),或是你研究領域公司沒有相同職務的人,其他人要幫你也無從下手。但有些事情還是可以提前協商的,例如問問 PM 是否可以延時間、若這部分的功能能非必要項目,可以先做其他任務,暫時跳脫情境之後,專案的尾聲還有剩餘時間,再重新 review 這個項目,會有另一套思維。
我從事遠距工作有兩年的時間,已經培養了自己的一套工作節奏,有一段時間我也是跟家人住在一起的,也曾經發生多次衝突,例如我們工作時的吃飯時間,其實並沒有這麼固定,正餐時間前後晚一個兩個小時,或是早餐很晚吃,午餐直接跳過都有可能,我一開始是跟著家裡的步調,但是這也會影響到我自己的工作步調,變成我常常工時拉的超長的,所以最後我還是決定自己住其他地方。
衝突情境:
(1) 如果中午你媽媽準備了一桌的菜,一直叫你吃飯,但你工作還沒弄完,你到底吃還不吃?
(2) 父母的客人來了,而且是長輩,禮貌上應該要出去打招呼?但你還在工作。
(3) 就算父母理解你的生活步調,你父母的朋友可不,你得承受一些莫須有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