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中提到的Chris Mansi 醫師因當年一位女病患延誤開刀、而造成即便手術成功卻還是回天乏術,為了避免同樣的情形再次發生,醫師成立了 Viz.ai 公司。使命在於運用機器學習分析腦部掃描結果,以辨別哪些病患需要立即關照、哪些可安全等待。
儘管應用領域和方式不同,不過目前在醫療上都已經被廣泛使用,醫病關係也會轉型。主要目標皆為在正確的時間將正確的病患帶到正確的醫師面前治療。急診室最常發生病患家屬們爭吵不休希望趕快就醫的情況,而這樣的機器學習系統能夠將病人的危險程度分級,醫師們比較不會因為過於忙碌而造成任何一點點疏失,確保每個病患都能在黃金時間內被搶救。
Viz.ai公司首要推出的就是偵測腦中風的AI,另外一項則是腫瘤。前者透過掃描腦部偵測大血管阻塞引起的中風,後者透過訓練後,目前已經可以分辨出惡性角化細胞癌和致命的惡性黑色素瘤。一位德國海德堡的教授研究更指出,AI系統成功診斷出皮膚癌的比率為 95%,高於 58 位皮膚科醫師的 86.6%。
但我相信無論如何,AI都無法完全取代專業的醫護人員,畢竟醫護人員還是有他們專業的能力去為病患做診斷跟治療,AI能做的就是快速學習以便取代那些繁雜和重複性的檢查動作,為醫護人員省下很多事情,也就有一定的機率降低疏失或是錯失治療最好的時間而演變成遺憾。
雖然與此同時AI也有帶來問題,但我認為運用在醫療上的話,會使得整個醫療體系和病患之間變得更好。
參考文章:https://technews.tw/2018/07/16/artificial-intelligence-will-improve-medical-treat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