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19 iT 邦幫忙鐵人賽

DAY 26
0
Agile

UP, Scrum 與 AI專案系列 第 26

跨出專案取得資源

  • 分享至 

  • xImage
  •  

李博士終於結束病假回來工作了,佳麗與Gavin 鬆一口氣,如大老闆Servo交待,李博士回來後主要需求窗口回復原狀,新技術需要研發的,先由李博士部門統籌,如須外援再移轉到現在『AI探索專案』。佳麗早先安排與幾個BU主管以及業務主管們談過,似乎有點做白工,不過也算有收穫。例如:因約不到ARM部門頭Colin,所以Fields 幫忙先從以前的同事探聽一些消息。得知ARM 主要客戶軍方前瞻研究所正在找合作對象,要發展無人駕駛飛彈快艇,這主要用到所謂機器學習的 Reinforcement Learning,以及自動辨識等等技術。而ARM部門也要延攬相關人才,並考慮投入不小的資源在上面。

思考一輪迴後,她訝異有個共同的願望,雖然不見得與『AI探索專案』有直接關係:所有專案從承攬評估,一直到進入開發階段,多少都會遇到該主導BU不熟悉的領域,如果不考慮成本或收入如何分配,大家都很期待如果其他BU有相應的技術能支援。但是現實往往背道而馳。

這件事最經典的是Fields原來歸屬的 ARM BU 需要電子工作流程自動化,一開始也知道當時 GOV BU 已有一套公文審批自動化平台,而且比對現有功能與需求,居然高達九成以上吻合,用戶看過展示基本接受此現有的平台,但是專案最後卻是 ARM 又平地起高樓,再打造一個除了使用介面有差異,其他功能幾乎一致的平台給客戶。這被戲稱『重複發明輪子』。

現在之所以關注這個議題,如果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很可能T軟在 AI 領域,各個部門又要『重複發明輪子』,這到底對公司是好是壞?

她進一步分析

  1. 需要被支援的團隊如何知道其他部門或是團隊有這個技術。T軟這家公司基本上跨 BU 如同另外一家公司,互動交流很少。能得到情報,人脈是關鍵。
  2. 即使知道某BU有該技術,通常不是把源代碼交給需求方即可。通常還是要有熟悉該技術的人員支援一段時間。這是最困難的部份,T軟的 UP 跟 Scrum 一樣重視專案團隊必須專注在專案上,沒有 PM 願意讓成員去支援其他專案幾天。
  3. 最難的是如何與客戶計價,因為 T軟是代工性質,基本上沒有自我品牌的軟體產品,客戶如果沒有實際的人力投入,很難說服客戶花大錢買單。因此寧可重複開發給客戶,反而容易穩穩的收到錢。
  4. 內部誘因,如何讓BU的老闆或是PM更支持採用其他部門先有的成果或技術。

佳麗找Gavin 合作針對這個跨出專案或是部門取得資源議題提出了分析與對策,Gavin 十多年來其實一直知道問題所在,自認無解。但他衡量一下,佳麗很久沒有參與外部專案,也許能跳脫專案實施的舊框柩,提供公司一點建議吧?

兩人討論了半天,因為公司都是採 UP,很重視團隊必須面對面的溝通。無形當中,整家公司每個專案團隊都像一根高高的煙囪,只有專案搞得烏煙瘴氣排出濃濃的廢氣來,其他專案聞到了才會知道鄰軍發生什麼事,通常要救也是大費周章。能解決這問題嗎? Gavin 之前協助客戶導過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相關系統,其中 Workflow Automation 似乎有機會,但兩位都清楚這不是重點。

他們也把這個議題當作『AI探索專案』後天要舉辦的第一個 Sprint Review Meeting 素材。

這裡先把結論透漏:
對這個議題,Servo 聽了,思考了好一會ㄦ,直接回覆:暫不打算處理這個議題。雖然不確定像騰訊內部競爭文化,各部門兄弟爬山各自努力的管理模式是否可以套用到T軟這公司,但是這樣的模式因為充分的競爭取得高度效率,看來是可以彌補『重複發明輪子』的浪費。T 軟既然堅持要走 UP,未來還可能往Scrum做一點調整,每個開發團隊要能高度自主管理,成員要能充分互相支援合力完成專案所有待辦事項,那就意味著外部資源並不容易打入這個團隊,並且還能有效的協助。

RJ 也表達,這是必要的惡,或是必要成本,短期內他也不認為有好的解決方案可以兩全其美,就不用糾結在此。

備註:

專案的工作執行記錄在【深度學習所需入門知識--一位初學者的認知】


上一篇
計畫不如變化,工作認領
下一篇
沒有架構師,團隊成員擴張
系列文
UP, Scrum 與 AI專案31
圖片
  直播研討會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