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篇有提到,資訊不是來了就吃,而是需要內化,這幾天想想覺得,這樣好像有加重焦慮的感覺,而且在中斷的時候,又提到一些工具(◞‸◟)
可以看看我之前因為焦慮,產生的一些惡性循環的情況(點我)
資訊焦慮,我覺得是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之一,可能是工作壓力迫使你需要去學習,學一些新的技術、工具,或者是需要追一些話題浪頭,但是,每個人每天的時間都是有限的,當你把時間都花在不斷追追追的時候,一個是心理上會有很大的壓力,一個是資訊不斷的在耗損著的認知成本,思考會比較遲鈍(個人經驗),剛好也看身心科屆滿三個月,也來說明一下透過藥物帶來的改變。
焦慮的人,所見的任何人事物,其實都會誘發焦慮
每天社群媒體帶來的各式資訊,工作上的壓力,或者是對自己專業能力的渴求,都是促成你會去接觸相關事物的動機。適度的壓力不會擊垮你,而是會督促你,讓你感受到危機意識,帶領著你前進。
但是這個接收、內化、前進的比重失衡,當你開始發現,別人知道一個你不知道的事情,就在心裡覺得「啊啊啊我怎麼會不知道這個」,或者是有相關的線上課程,跟著團購就再也沒打開,看到人家分享作業就開始煩惱;跑了很多活動,搭車很累、交流完覺得自己好廢心也很累。
我覺得心累是資訊焦慮的起源,或許是因為你的時間分配、工作、家庭等等因素,亦或者是回到最根本的問題,我們其實沒有那麼多時間,也沒有捷徑可以讓你快速的內化,但我們可以從三個面向來解這個問題。
行動
交流
分享
首先想講一下行動,在煩惱要做什麼之前,先列好順序,若覺得有點倦怠懶散,嘗試在心裡倒數五秒,然後馬上執行,這個對我來說是一個儀式感。
這部分有稍微緩解我的焦慮,也讓自己的做事效率好一點,有興趣的可以再自行研究一下,也可以依照自己的習慣稍微調整一下規則。
這部分也是呼應到之前寫的文章,我認為資訊與資訊,他們彼此之間,也是有著像是強連結跟弱連結的關係,若單從個人角度去學習特定的知識,或許會有些過於主觀,透過交流,可以得到其他視角的觀點,再來是來自於對方的專業(或許也可以說是個人資料庫??)與你之間的交集。
想盡辦法把你在資訊獲取得到的東西擴散出去吧~
這邊指的不是單純轉發連結喔,而是想辦法用你的話講出來,任何載體都可以,有傳遞到訊息本身就好,這個過程,本身也是內化的一種,受到觸動跟受益於此的人,會回過頭來跟你交流,更能加深你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