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講到「聲」,此篇就來陳述「聽」,聽的感官離大腦最近,因此任何的聲音都要交給大腦來主導,昆蟲蚊子、蟬的聲音,動物貓狗的聲音,自然界的雷鳴,乃至於音樂或救護車的聲音。而耳朵的構造分成三個部分:(1)外耳部:耳廓、外耳道及耳垂;(2)中耳部:鼓膜、錘骨、鉆骨及鐙骨;(3)內耳部:半規管、卵圓窗、聽神經、耳蝸以及耳咽管。看起來很像醫學系或生物課要讀的,但其實沒有那麼複雜,外耳相當於聲音震動的入口,中耳相當於聲音震動擴大器,而內耳相當於電線傳導,在此絕對沒有要去討論過於複雜的理論,當我們聽力正常,大腦能夠將收到的聲音判斷資訊,快速與耳系統連結,甚至能與視覺做連結,因此成語「耳聰目明」並非是沒有科學根據。
就上述的耳朵構造陳述,在此只討論受「耳蝸」損傷影響的聽覺患者,耳蝸的形狀即似蝸牛殼,相當於與大腦溝通的傳導系統,當無法傳導的狀態下,導入人工電子耳就有必要,大致外科手術就在耳朵後面動刀,早期傳統植入方式,傷口大,會破壞到耳蝸構造,復原效果不甚理想,甚至有可能失去殘存聽力。然而科技不斷進化,外科採用微創手術植入人工電子耳,在不傷害耳蝸構造的前提下,使得恢復聽覺的效果極佳,最主要是得力於AI超級電腦的輔助,將二萬筆基因資料以及五十億行的報告資料快速整合,並得出聽力受損的主因,藉以恢復患者的聽力。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https://is.gd/Tpx6sD 作者:Bjorn Knetsch from The Netherlands
相較於耳蝸受傷的聽力受損,另一種就是年紀大的長者聽力退化的問題,主要問題出在中耳的鼓膜和聽骨,一般來說是不必要再挨刀,但就是要配戴助聽器,只是多數配戴助聽器極度不習慣,會有噪音過大的問題,而選擇放棄配戴,而近期有新創公司,藉由微軟Azure與語音轉文字技術,成功研發AI多人聲分離引擎降噪,讓一般使用助聽器的長輩們,不再因為噪音源過多,而排斥使用助聽器,透過微軟AI新創技術的導入,使得生活不再因為聽不清楚而有所苦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