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儕」是你能獲得的學習資源中,CP 值最高的一種,請不要小看同儕互學的價值。
當然大部分的人最喜歡一對一課程,或小班制課程,有專業人士近身指導的學習體驗最有安全感,這不否認,不過學習中有各式各樣的狀況,如果過度依賴專業服務,第一是可能會養成思維上的懶散,第二是荷包可能會見底。
所以別忘了考慮和你同舟共濟的同儕,同儕之間是魚幫水水幫魚的關係,你可以從同儕互學中挖掘出很多的價值。
本文就來討論怎麼挖掘出這些價值。
今天聊的範疇聚焦在「同儕互學」的情境,也就是學習階段差不多的學習者之間的交流。
在一個學習群組裡,個人之間會有才智與能力的落差,但整體而言,背景知識和經驗值沒有真的差得很多。在這種水平相似的前提下,若讓全部人去做同一份練習,導致成果落差的變因通常是:
假設大家都在寫同一份程式作業,在優化時,有些同學會追求使用更新更簡潔的語法,有些同學喜歡把邏輯流程設計得很漂亮,有些同學喜歡鑽研變數命名⋯⋯
針對他們在乎的事情,經過幾輪優化以後,最後就會在那個特定點上,展示出不同的水準。
我們無法直接看出別人優化了幾次,但我們可以看出那個「水準不同」的點在哪裡。
通常一個學習契點是這樣發生的:
無論是用什麼心情問出這個問題,一個同儕互學的回合就這樣開始了。
注意我前面的寫的提問,在啟動同儕觀摩時,最好要問「難道他看到了什麼我沒看到的事情嗎」,不要習慣問「難道他知道了什麼我不知道的事情嗎」。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之前有提過,我們常常看到「一份作業兩樣情」的狀況,同樣是「觀摩」,有些人愈看愈挫折,有些人可以保有 growth mindset 的狀態。
許多同學在觀摩作業時,只看「結果」,不問「過程」,以至於看不出門道,所以最後無法產生「學習心得」。也就是說,在這回合的 learning cycle 裡,你從同學厲害作業獲得的 input 太少。
若能成功產生「學習心得」,即使過程中有些技不如人的挫折感,相比於發現的喜悅,前面的小挫折也不是太重要。
先問一個問題,你是怎麼找到這些水準不同的作品的?
你真的是去打開每一份作業細細品味,地毯式調查之後才排序出最厲害、最值得觀摩的作業嗎?
還是你直接打開了評價最好的作業?甚至,你是否先閱讀了作業底下的評論,先看看別人稱讚了什麼,才看出這份作業的「門道」?
無論這些作業平台的排序機制是什麼,其實這些送到我們眼前的作業,大多通過某種程度的篩選,他們刻意施力的點,是大部分人認為值得施力的點,因此他們拿到了更好的評價。
這是同儕觀摩時的頭號關注點:究竟把力氣花在哪裡,可以獲得更好的回應?
換言之,這個群體的價值邏輯究竟是什麼?大家在看成果時,究竟都關注什麼?
哪些事情很常被提到?以後你要不要也把你的力氣花在類似的地方?
第二個問題,別人把力氣花在哪裡?為什麼你沒有把力氣花在類似的地方?
這件事值得深思,因為別人不一定是對的。
但我們先不要鐵齒,先假設別人是對的好了。
為什麼他知道要把重點放在這裡?是否他注意到了被你忽略的事情?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你沒必要自己腦補,你可以直接去問他。如果你能聯絡到這個人的話。
你可以這樣打開對話:「嗨 XXX 同學,我之前觀摩了你的作品,注意到你在 XYZ 這些事上花了一番心思,忍不住想請你分享一下,你是怎麼打磨出這個作品呢?能不能分享一下你在過程中特別花心思的地方是什麼?為什麼你會覺得這些事很重要?」
看看他說什麼,說不定人家也是誤打誤撞。
但總之,直接去敲你的同學聊聊天,不要隨便腦補別人為什麼會變得很厲害,不會有人無緣無故變得很厲害。
我看過很多同學會問出這種問題:「我看到你用了語法 A,但教材裡沒有介紹語法 A,為什麼你會知道語法 A 呢?」
不知道你有沒有問過這種問題,我個人是覺得這種句型裡的嫉妒之情蠻赤裸的,幾乎是在暗示別人有點偷吃步了,當然也有可能是問問題的人情緒實在太挫折。
總之,小心不要問這麼直白。
如前面說的,盡量不要問「為什麼你知道我不知道的事」,要問「為什麼你看見我不看見的事情」,只看著結果追車尾燈通常追不上,要研究別人的關注點放在哪裡。
不過同儕互學的好處就是⋯⋯比較和氣,即使你問的有點白目,被問的人通常也是受寵若驚。so 也不要擔心太多,就直接去敲那些強者同學交個朋友吧。
前面兩個焦點展開之後,最後當然還是要關注技術內涵本身。在掌握價值邏輯之後,再回到技術內涵,應該可以更有效地抓到重點何在。
前面講的都是觀摩,也建議你主動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
既然觀摩時建議你把力氣花在別人的關注點上,分享時也建議你優先分享類似的內容,例如:
從這些關注點開始,帶出你想分享的技術內涵。
一方面是在刻意練習你的思維模式,練習看事情的源頭、門道、竅門,而不要只看結果。
另一方面,是為你的同儕社群引發好的分享文化,讓未來的同儕互學變得愈來愈有 CP 值。
相比於向大師學習,你反而特別能夠從你同儕身上意識到「關注點」的差異。
因為同儕間的技術層次落差不大,視野和經驗值也都差不多,所以「關注點」成為個人水平落差之間很關鍵的控制變因。關注點帶來努力方向與次數的不同,最後造成了結果品質的差異。
和大師學習時,需要學習的事情實在太多了,而且你不會去和大師計較為什麼他的作品比較好,對吧。
因此,同儕互學,才是最能夠優化學習方法和思維模式的情境,你可以透過同儕互學,讓自己變得更擅長學習。
另外,這篇文章沒有刻意討論同儕互學時的負面狀態,例如技不如人的挫折感,或者比較、嫉妒或不服氣等心情。
從我個人的觀點,這些心情勢必都會發生在過程裡,但你不需要特別去做什麼,甚至不需要刻意處理這些心情。
和人比較時,負面心情跑出來是很正常的,但不要在這個時候停下來,讓負面心情變成你在這個回合裡唯一帶走的結果。
運用以上的建議焦點去挖掘你的同儕,找出他們的關注點與竅門,進行模仿,就會再慢慢回到 growth mindset 的狀態裡,繼續享受學習的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