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須要游泳,而且要朝一個方向游。你必須要向前推進,這會讓你保持穩定。還有,你還會獲得一個好處,也許你可以游到某個地方。這就是平衡作用 (equilibration) 在人類發展裡的意義。它是一直向前邁進、確切地,而且從來不會停留在一個地方。」——Willian Damon 引用皮亞傑,《邁向目的之路》
本系列以「持續 x 學習」為主題,討論相關的思維與技巧。
對「持續力」的關注來自於一個簡單的根本信念:針對一個方向,持續不懈地採取行動,持續夠長的時間、累積夠多的次數之後,遲早會迎來某個「水到渠成的時刻」。
立足在這個信念上,雖然我們承認教材設計、教師品質、個人才智都深深地影響了學習過程的效率,但首要必須釐清「影響持續意願」的各種要素,並且刻意在自學過程中配置這些要素,排除令人容易放棄的節點,強化能增加動力的因子。
即使如此,有一道鴻溝是無法逾越的——你無法持續學習一件你找不到學習理由的事情。
學習,尤其是有功能性期待的學習,常常緣起於超越學習主題以外的外部期待,例如渴望獲得職場競爭力、想提高生活品質、想取得他人尊重等等。
隨著學習次數的累積,你會愈來愈看清你當下的學習任務,與這些期待間的關聯。同時,你也會愈來愈理解自己的學習模式,藉此判斷自己是否有拉高學習強度的空間。
理想上,隨著 learning cycle 的循環遞進,你的每一次行動,都應該要比上一個回合更加理解持續的意義。若能持續看見關聯性與可能性,你就能繼續抱有期待地進入下一個回合。
但,也會有很高的機率,你會發現一切是誤會一場,你願意負荷的學習行為,並不能引導你抵達期待的境界。
由於人的注意力有限,在一段時間中只能關心少數幾件事情,而人生又只有一次。所以如果是誤會一場,盡早認賠殺出,會是比較明智的選擇。
如果一定要退場,那麼在退場時保有理性的姿態是很重要的。
最重要的原則是,不要在挫折感最高漲的時候退出。
要結束一段學習之旅,必然是有發現「不適合」的地方,過程中也會有挫折感。但盡量不要讓挫折與逃避成為你最後的 takeaway。
也就是說,如果你已經決定不想要再繼續學了,完成你手上的最後一個作業或任務,參加最後一場社群活動。在最後一次的 learning cycle 裡,認真去感受你的決定為什麼適合當下的你。
盡量不要在你覺得最糟糕的時候直接退出,那會讓你徹底脫離學習狀態,陷入停滯,需要花很大的力氣再重新摸索。
雖然這種「大低潮」難免會發生,但如果毫無管理、任由它常常發生,對人生資產是很可怕的浪費。詳細理由可以參考【20世代,你的人生是不是卡住了:你以為時間還很多,但有些決定不能拖】一書。
通常,除非你自己說出一個明確的理由,不然大部分的同儕/老師不會主動暗示你應該要放棄。這是遊戲規則的一部分。
專業的教練會引導你一一討論所有的可能性,確定你真的不適合持續學習,才放手讓你走。把這個討論當成一個理性的討論,不需要覺得心理有壓力,面對這種分手型談話,目標還是一樣,在最後一次的 learning cycle 裡,認真去感受你的決定為什麼適合當下的你。
最好的情況中,你會看待自己的退場是一種策略性的選擇。
甚至我們不會說是退場,是你出於對你自己的洞察,帶著在這個階段發展出來的學習技能,前進到其他的領域。
如果你要揮別你當下所處的學習社群,不要解釋你為什麼不學了、沒興趣了,試著去談論你的下一段旅程,為自己說一個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