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第 12 屆 iThome 鐵人賽

DAY 18
1
自我挑戰組

持續 x 學習系列 第 18

教學設計者的任務

  • 分享至 

  • xImage
  •  

中秋節快樂,我發現在佳節歡慶後要坐下來寫一篇文章,需要的意志力比平常多出了 3 倍⋯⋯

今天是新話題的開局第一篇,先從教學設計的任務開始。

前言

「教學設計師 (Instructional Designer)」是數位教學興起以後,逐漸新興的職業,因為線上課程需要比實體課程更重視「教學產品」的打磨,因此需要有一個專責人員來負責「教師」和「教學產品」的中間一哩路。這個負責人往往被稱為「教學設計師」。

(拜此趨勢所賜,我的職稱也不知不覺被確定了下來。)

線上學習尚未臻至成熟,雖然有愈來愈多的教學單位開出了名為「教學設計師」的職缺,實際工作內涵還是因地而異。

暫時不打算把這個鐵人賽系列發展成職涯文章,現階段還是打算以沉澱個人心得為主。

不過,我的確覺得「教學設計師」這個新興職業頗值得文組生留意,這個工作需要強大的內容編輯處理能力,很適合做為文字工作者或媒體工作者的職涯選擇。

讓我們靜靜觀察這方面的趨勢。

討論範疇

回到正題。

接下來我們談的教學設計,會緊扣「持續學習」的主題,並且鎖定在「自學」的範疇。

由於是沉澱我個人的心得,這些心得來自在 ALPHA Camp 這間線上學校的觀察見聞。

角色與任務

我們的角色是設計者,我們設計出來的學習過程,需要考慮到兩種使用者:

  • 學習者
  • 任何和學習者進行互動的 facilitator,例如學習教練、助教、講師⋯⋯等等

緊扣著我們關注的「持續學習」主題,教學設計者的主要任務是:

  • 開發能幫助自學者達成目標的學習任務
  • 協助自學者持續學習,也就是完成必要的學習任務

這些任務需要整個團隊來共同實踐,但學習內容的結構設計,是否能讓 facilitator 正確施力,會對成效有巨大的影響。

開發能幫助自學者達成目標的學習任務

第一項任務應該沒什麼爭議,在教學設計培訓中常提到 ADDIE 模型,道盡了這項任務的內涵。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01001/201292371zIQJspZb9.jpg

開發教材是一項苦工,需要針對需求與成果進行研究與評估,也需要用盡渾身解數搞定數位多媒體的各種眉角。

這也是為什麼我覺得文字/影像工作者值得特別注意「教學設計」的產業趨勢。我個人認為,並不是每個人的個性都能勝任這種「細細打磨細節」的工作,在招募團隊成員時,也會特別留意應徵者過去經驗中,是否已驗證了耐心、細心的特質。

協助自學者持續學習

再好的學習內容,如果學習者不去開箱使用,那也沒有用武之地。

線上學習是非常個人化的行為,而且線上學校對學習者也沒什麼強制力,如果不在設計層面上用心,學習者自然流失的比例極高。

不是我老王賣瓜,ALPHA Camp 能打造出留存率 80% 的課程,自然是傾全團隊之力,在這一點上耗費苦心。老王賣瓜的部分可以直接看 ALPHA Camp 的介紹影片【設計有效線上課程的四大原則】。

但這裡還是希望能提煉一些實用性的心得,能讓各個教學設計者實踐在自己的脈絡裡。

要幫助自學者持續學習,其實施力點說穿了就是兩個地方:

  • 不要讓他輕易放棄
  • 讓他保持行動,行動愈容易發生愈好

不要讓他輕易放棄

珍貴的技能都不是輕易能被學會的,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各式各樣的心情,因而想要放棄,這很可以理解。

之前也多次提到了我對「持續學習」的基本信念:針對一個方向,持續不懈地採取行動,持續夠長的時間、累積夠多的次數之後,遲早會迎來某個「水到渠成的時刻」。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01001/20129237Ug7tOAulWl.png

基於這個信念,除非學習者非常確定他失去了繼續攻略學習目標的理由,否則,只要他保持前進,最後都能到達某個有意義的地方。

在學生有挫折時不讓他輕易放棄,人對人的直接鼓勵還是最有效的。不過那就比較不是教學設計者的範疇,在我們的範疇裡,可以思考的有:

  • 學生容易放棄的地方是可以預測的,在這些地方,可以加入比較非正式的互動,例如錄製真人影片來關心學生,主動說出他容易放棄的理由,傳遞正面思維⋯⋯等等
  • 偶爾難免需要配置挑戰級任務,在這種任務出現時,有沒有配置求救機制?
  • 在教學設計上,你能不能提供「第二條路」,讓無法跟上主線任務的學生,有另一種選擇?
  • ⋯⋯

你可以用任何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加入關心學生的訊息,主動扮演熱心的朋友或輔導員。有時候人就是需要「一點點的鼓勵」就能走下去。

讓他保持行動,行動愈容易發生愈好

大部分的人對「學習」的想像就是,打開一份教材,正經八百地看完以後,乖乖地寫完課後作業,然後靜候作業的批改結果。

「讀一份教材」和「寫一份作業」都是學習行動中比較累的事情,屬於「大功夫」,我們不能假設每個同學都是超級自學者,大部分的人需要一些軟杮子來自我感覺良好。

從持續學習的角度,我們不需要學生墨守在這種高規格的正經作派,我們的唯一目標就讓他保持在學習狀態裡,持續有行動發生。持續夠久之後,遲早能水到渠成。

因此,環繞在主線任務上,需要讓學生能進行其他週邊的行為,用更輕鬆的管道來獲取學習心得。

任何能和學習沾上邊的,能產生心得的行動,都可以設計到學習體驗裡,例如討論、分享、觀摩、互動、反思⋯⋯在 Learning Cycle 裡的任何地方都是可以思考的著力點,設計簡單的行動,引導學生去完成。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01001/20129237YcRF3ODTTl.png

小結

除了好好把學習內容呈現出來,另外需要用「不要放棄」和「繼續行動」來打磨你的學習體驗。要讓學生保持學習,你用血汗打造出來的高品質內容才能發揮用武之地。

Reference


上一篇
中場休息
下一篇
產業研究:突破無知、釐清焦點
系列文
持續 x 學習30
圖片
  直播研討會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