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第 12 屆 iThome 鐵人賽

DAY 19
1
自我挑戰組

持續 x 學習系列 第 19

產業研究:突破無知、釐清焦點

  • 分享至 

  • xImage
  •  

課程設計的緣起大概就是老闆一句話:「嘿我們來開發 XXX 課程吧。」然後接下來就是你的任務了。

困難所在

雖然課程設計與開發中的每件事都不簡單,但我個人認為,整件事最困難的地方,是在於你並非該領域專家,卻要涉法打造出該領域的有效學習內容

對未知領域的恐懼、與對自身知識不足的不確定感⋯⋯都是很難以克服的心理壓力,讓你不知從何著手,原地打轉。

當我還是個小菜雞時,難免在這種恐慌感裡打轉很久,偶爾也需要和 mentor 抱怨訴苦,現在回想起來,在 mentor 的諄諄開導我的大道理裡,至今我還記得的幾個原則有:

  • 專注在自己能做的事情,先克服無知,再談其他的事情
  • 你不需要開發出完美無缺的課程,你需要開發出的是用心的課程

(咦他講了一大堆我最後只記得兩個)

起手式:產業研究

如果你真的要打造一個你背景知識零的課程,起手式必然是產業研究。

產業研究的工作目標是:

  • 釐清最終學習目標:也就是學習者上完一整套課程以後,要在結業時擁有的知識與技能,這些知識/技能需要能幫助在學習者在該領域裡立足,這個關聯性需要弄得愈清楚愈好
  • 釐清學習者 v.s. 業內人士的認知:學習者做為「門外漢」,他的期待和業內人士的期待有可能會很不一致,這個期待落差需要在課程期間轉化,否則學習者撞牆機率勢必很高,這個認知落差不一定能在初期研究搞得很明白,但總之要放在心上持續觀察,這一題跑不掉的
  • 定義出第一版的學習路徑 (課綱):有了目標之後,就需要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你的課綱。課綱要弄出第一版不難,一般情況下,你應該不會去弄一個前無古人的課程,只需要交叉比對競爭產品的課綱,就可以看出一個大概。也有可能是由合作講師來負責。

發展價值論述

上述學習目標、課綱等等,比較是形式上的產出。但內涵方面,其實是你需要搞清楚整件事的價值論述。意思是,你需要從各式各樣的談論中釐清:

  • 學習者出於什麼動機、在什麼機緣下,會想來學這件事?
  • 當學習者動念想學這件事的時候,他的初始期待是什麼?為什麼他們會有這些期待?這些期待能幫助他們完成什麼事情?
  • 他想學會的事情,究竟在產業裡的價值有多高?業內人士是怎麼看的?雙方之間有沒有認知落差?如果有,這些落差是怎麼來的?
  • 在雙方各式各樣的期待中,最重要且最難被滿足的事情有哪些?
  • 有這麼多的人在打造課程,為什麼上述事情還沒有被滿足呢?問題出在哪裡?
  • ⋯⋯

這個問題集我起個頭,其實可以沒完沒了地寫下去。你可能需要針對你的情境設計一些常用的關鍵問題。

Benchmark:無知 → 有方向、有焦點

產業研究是不可能略過的起手式,所以在大部分組織裡都會明定這個標準流程,有時候也有 SOP。有些人會把這個過程當成過場,SOP 跑完就結束。產業研究這一步其實可深可淺,就看你自己的需要。

如果你在打造高價值、高挑戰的課程,可別輕忽這一步。

進行產業研究的最大意義在於克服自己的「無知」,你的目標並不是做出一個漂漂亮亮、足以打發上司的報告,你的目標是讓自己沉浸在使用者的認知、產業的需求,在各式各樣的關鍵字裡釐清關聯性。

當你停手的時候,你應該要能解釋新課程的價值,並且定義出第一版的學習目標與課綱。

要定義出學習目標與課綱不難,抄一抄競爭產品就有了,但別忘了之後進入到課程開發裡,有一堆的細節要處理。你在研究階段獲取到的認知,會成為之後的溝通養分。

若想要弄出「用心」的課程,你一定要非常深入地掌握這個課程的價值論述,不是列幾個關鍵字就好,你要深入掌握使用者/業界人士如何談論他們的期待,能用他們的口吻、詞彙來說出內涵,才能用適當姿態來進行後續溝通。

手法;動作

所謂的「產業研究」實際的執行動作有:

  • 研究競爭產品:競爭產品是最容易取得的資訊,而且結構也最完整。除了參考產品結構以外,你可以從競爭產品逆向分析出學習者的認知與期待。
  • 訪問產業專家:業內人士的認知是一個外行人比較看不透的內涵,最好直接訪談業內人士,從真人互動中獲得資訊,在真人互動中,你比較容易抓到對「終極目標」的感覺
  • 二手材料 (新聞報導、趨勢報告、社群討論):各種新聞報導道聽塗說,這些材料比較不是直接資訊,但可以幫助你建構詞彙,讓你能問出比較正確的問題。
  • 問卷調查:有需要的話,可以對使用者和對產業發動問卷。這方面我個人經驗不多,難以談論,在某些組織裡這是必要動作。不過一般來說,問卷調查比較是在測量課程本身的策略價值。

整理資訊

本來今天的主題是想寫「學習目標設定」的,但不知道為何在產業研究這邊就寫了千字文⋯⋯,可能是因為剛開始入行時,我常常在這一步嚇得發抖,都要靠 mentor 壓著我做產業研究,所以特別心有戚戚焉。

主文裡講了比較多心得原則類的東西,不過回顧我個人的菜鳥史,目標設定、產業認知什麼的,常常是做完初版之後和上司討論,也不一定是靠自己挖掘出什麼很深的見解,這方面的壓力沒有很大。

我倒是覺得個人花最多心力突破的地方是在「整理材料」的地方,翻看 200 篇文章以後,常有一種腦袋一片漿糊,不知道怎麼整理報告的感覺。

許多對教育有熱誠的人可能是有第一線經驗,而沒有研究經驗,在這方面會比較苦手。教學設計師有時候會要求碩士學歷(尤其是大學裡為 MOOCs 招聘設計師時),有受過研究訓練的人,會比較知道怎麼整理、組織這些資訊。

雖然不是本篇的重點,但整理資訊的關鍵是你要先決定一個形式,初期的形式無非就是:

  • 段落文字:就算寫成 bullet point,還是要寫成有邏輯的描述性文字,不要用關鍵字
  • 表格:有可能進一步升級成數據圖表,但不一定需要
  • 心智圖:如果只能捕捉到關鍵字,那就試著用心智圖把關鍵字連結在一起吧
  • 簡報圖表:試著把你捕捉到的片段資訊用圖形呈現出關鍵和對比,關於有什麼圖形可以參考外商顧問超強資料製作術一句話配一張圖,再複雜都能說清楚

總之就是用任何手段把材料的重點提取出來,用選定的形式,整理成你自己的邏輯。


上一篇
教學設計者的任務
下一篇
定義學習目標:Learning Outcomes
系列文
持續 x 學習30
圖片
  直播研討會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1 則留言

0
swingcloud
iT邦新手 5 級 ‧ 2020-10-02 20:05:12

感覺再多做個幾年就懂全部的 domain know how 了(O)

我要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