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抽樣 & 貝氏分析的基礎教學之後,本書的最後一個部分在討論對「軟性事物」的衡量,例如品質、形象、價值這種,在書中統稱為「偏好」。
觀察方法
大致而言,有兩種觀察方法:
- 陳述型偏好 (stated preferences):人們說什麼
- 顯現型偏好 (revealed preferences):人們做什麼
第 2 種更明顯可見,但兩種都可以大幅降低不確定性。
問卷類型
而實際方法是對一群人做抽樣,詢問他們特定的問題。基本問卷工具有四類:
- 李克特量表 (Likert scale):要求答題者選擇對一件事的感覺範圍,例如非常不喜歡、不喜歡~非常同意等等
- 選擇題:從一組互斥的選擇中做選擇,例如共和黨、民主黨、其他
- 評等排序:從最不喜歡 (1) 到最喜歡 (8)
- 論述題:例如「對於我們的服務,你是否有不滿意之處」
問卷的特有問題是「回應偏誤 (response bias)」,也就是在設計中有意或無意地影響了答題者,避免偏誤的五個主要策略是:
- 保持問題精確簡短
- 避免多重意義的用語
- 避免引導性的問題
- 避免複合型的問題
- 利用反轉問題,來避免回應習慣偏誤。這裡的意義是,如果有一系列的量表,不要永遠讓 5 是正面回應,要鼓勵答題者細讀問題,不要落入無腦勾選的模式。
觀察作為
相對於問卷,如果能直接觀察人們的作為,會是更可靠的衡量。
在偏好的衡量中,常見的兩個指標是:「時間」以及「金錢」,若能仔細觀察人們如何使用時間,以及如何花費金錢,往往能從中推論人們真實的偏好資訊。
支付意願法 willingness to pay, WTP
一個常見的作法是直接問:「你願意為此付出多少錢」。
這個作法本身沒什麼特別好需要解釋的,作者接下來寫了一大段人們對這種作法的抗拒,由於當對象是一些咸認為神聖不可侵犯之物時 XD
作者用「購買藝術品」的概念解釋:
- 雖然有人會認為藝術品是「無價的」
- 但如果你知道藝術的實際標價,就還是可以判斷「它對你的價值」
- 例如畢卡索的畫是無價的,但如果沒有人可以被慫恿為它花費 1000 萬美元,顯然他的價值就是少於那個金額
統計生命價值法 value of statistical life, VSL
這是 WTP 的修正版本,在 VSL 中,不會直接去問人「生命的價值是多少」,而是問他願意「為降低死亡風險支付多少」。
例如:
- 為了降低 20% 死於車禍的機會,要多花 5000 美元,而車禍碰撞致死的機率是 0.5% → 也就是說,整體死亡機率降低了 0.1%
- 如果你決定不花這 5000 元,代表「我偏好留著 5000 美元,勝過降低 0.1% 英年早逝的機會」
- 此時 VSL 的評價是「低於 $5000/0.001」,也就 500 萬美元。
- 同時,你可能花了 1000 美元做了醫療掃描,這個掃描有 1% 的機會偵測出致命的狀況,讓你可提早預防。
- 此時 VSL 是 $1000/ 0.01,就是 10 萬美元
- 此時得到了範圍的上下限,若持續檢視更多安全相關產品的購買決策,就能修正範圍。
觀點討論
接下來作者針對「認為這些事不可衡量」的意見做了討論。
反對方的意見有幾種:
- 認為人類在這種問題上的數字感覺很差
- 這類問題有道德敏感度,因此會造成某些持強烈立場的人拒絕回答,因而讓測量的效度失準
- 例如:有 25% 的人會因為「環境有絕對需要保護的權利」,而拒絕回答環保價值調查,而這些人最有可能提高環境評價的 WTP 數值,因此他們的棄權會導致此調查的評價下滑
作者針對道德含義抒發了一番見解,在此略過,比較值得紀錄的是作者的實用觀點:
- 衡量的目的終究是要做決策
- 而這些「無價之物的衡量」,大多是某項計劃決策的一部分,例如政府要投資某項提案,而該提案會有「一部分好處」是能降低公眾健康的風險。
- 在這種計劃的決策中,還有很多很多其他的變數,「無價之物的衡量」只是其中之一
- 針對這些「無價之物的衡量」,其實只需要很寬大的範圍就好了,即使在許多人心中這是「不準確」的範圍,我們很少會遇到在進行真正決策時,還有必要會對這些寬大範圍做進一步的評估
- 問題是,如果你完全忽略掉他,等同於在決策中,將這些「無價之物」視為不存在(也就是價值為零)
- 因此,不如容忍「無價之物」保有他們寬大的變數範圍,然後將心力繼續花在其他更需要準確度的變數上
順帶一提,為了避免公民提早死亡,許多政府部門根據各種 VSL & WTP,決定可允許的預算範圍是 200 萬~2000 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