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完招募,今天分享另一個讓你讓你團隊變強的方法:解僱員工(firing)。
如果要列出所有菜鳥主管新上手最不熟悉、最頭疼的事情,解僱員工很有可能是第一名。招募、績效評估等流程我們都有可能以 individual contributor 的身分參與過。但解僱員工應該只有當上成為正式主管後,才需要面對的事情。我更聽過有些當了一兩年的主管的朋友,從來沒參與過解僱員工的過程。有些是沒有需要,有些則是帶有一點逃避心態:「沒關係,就讓他留著吧。」
要成為一名優秀的主管,懂得如果解僱員工,是核心技能之一。作為為一個負責任的主管,你要定期評估每位成員的工作表現、價值、與對團隊的影響,並主動去「編輯你的團隊」 — You need to actively edit your team.
對我來說,這是一個管理者最難的決策之一。如果是極端、很明顯的 case 相對簡單直接:犯了法規、違反公司規章、長期工作態度差、長期沒有產出等。但針對工作態度與產出,究竟多久才是「長期」,其實很難判斷。更困難的狀況是有些員工時好時壞、又或是過去都有很優秀的表現,但突然發生狀況,進入低潮。我過去碰過不少這種狀況,也曾經以為是需要多給員工多點時間、每個月多做 1-on-1、或是給她放個長假,就可以修復。的確,我的經驗是大概 50% 能敗部復活,但對另一半的人來說,其實我跟她都只是在拖延,延長雙方的痛苦。
每個公司、員工的狀況都不一樣,所以無法一概而論。在這裡我想分享的是從我的經驗萃取的幾個大原則:
在《The Making of a Manager》一書中,作者 Julie Zhuo 提供了另一個判斷方法:
要判斷是否該解僱的一個好問題是:假設這位員工尚沒加入團隊,我會推薦他給其他團隊嗎?
A good question to ask is: If this person were not already at the organization, would I recommend that another team hire him or her knowing what I know?
接下來的大哉問是,究竟主管要看多久才算是給予足夠的機會呢?當然,這取決於職位、當時的場景、問題的嚴重性和許多其他因素。但我一直記得我有位美國的前輩曾經跟我分享過:「It is never too early to fire.」
我們都應該給員工機會。但重點是我們給這些機會是,要小心觀察員工的態度與行為反饋。當正面溝通的時候,她的眼神是如何的?後續她回覆有主動與你或是其他團隊溝通,釐清問題?她的行為是否有改變,如果沒有,她能否說出一個真正實在的理由?
我個人的經驗是,如果當你直接給予員工反饋,而她的反應是個「誠懇的學習」時,改變的機會會比較高。「我從來沒有想過其他人的觀點是這樣。」「看來我對期待有錯誤的認知。」這些都是比較正向的反饋。
相反的,如果員工開始和你辯論、或是找一系列的藉口、甚至開始把責任推到其他人身上,我認為就不需要再投資在這段關係上。
而的確,從我個人經驗,我從來沒有後悔過太早解僱任何一位員工。
當決定要解僱一位員工後,又該如何處理呢?我建議有遵守兩個大原則:
除了這兩個原則之外,在溝通上要注意這幾個點:
跟反饋一樣,我認為要執行一個好的「解僱體驗」,我們要對事、也要對人。當事情已經決定了,作為主管,我們應該全力保護這位員工的尊嚴,讓她能抬著頭離開。我們也該替她相信,她能找到更適合的地方。
如果要列出所有菜鳥主新上手最不熟悉
菜鳥主「管」:)
價值觀 — 但員工不認同公司的價值觀、或是超過一次做出與公司價值觀不相符的事情時。
「當」員工不認同?
已經修正。感謝。
但要保持一個 professional 的「對話」的氛圍,不要太情緒化。你可以表達你面對的困擾,而你是在解決一個工作上問題,而不是任何針對個人的攻擊。
例如:就像去年在許多助教面前,告訴他們:你們知道我是一位很記仇的香港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