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 2 星期的開發衝剌(Sprint 通常介於 2-4 週,不同專案、公司可能有所不同),在 Sprint 即將結束的當天,Scrum Master 會舉行衝剌審視會議,做為一個 Sprint 的收尾。
衝剌審視會議(Sprint Review Meeting),這個會議的目的是為了讓開發團隊能將一個 Sprint 努力開發出來的成果,一方面展示出來,另一方面鼓舞士氣,並且成果也能夠讓產品負責人(PO)檢視驗收,藉此順便獲得 PO 的回饋,讓團隊得已知道是否需要再做調整。
除了產品負責人外,Scrum Master 也可邀請相關的利害關係人一起參加,例如出資者、外部客戶、產品行銷、使用者代表等。
邀請會議前,需確保每個人與會者都了解這個會議的目的是在看成果、給具體的回饋建議,而不是腦力激盪或行政會議。
(我們團隊習慣是前一天) Scrum Master 與開發團隊需一同確認要展示哪些工作項目、怎麼展示、在什麼環境展示、有沒有什麼事得先「預處理」才能打通,例如需創建大量資料進 Stage 環境。亦或有些項目還沒處理完,需要以 Workaround 方式繞開才能展示。
若 Scrum Master 沒安排這個環節,到時就直接讓團隊上場,通常都會遇到很多問題。
沒有先演練就上場之莫非定律小劇場:
場景 1 (前一天的 Stand-up)
資深工程師趙哥:「這小 Bug ,改一下就沒問題了 ,妥妥的」→ 結果隔天 Demo 當下才發現忘了改。
場景 2 (當天 Demo 現場,系統出錯)
工程師小蔡:「誒誒奇怪,之前不是都好好的嗎 」→ 結果全會議的眼睛盯著他開 IDE,冒冷汗邊找原因邊想辦法排除。好心的 Scrum Master 趕緊站出來講冷笑話,試圖轉移焦點,幫他爭取時間。
所以我的建議是 Scrum Master 最好要求團隊視同正式 Review 做 Rehearsal,雖然這會花一些時間,但一場好的 Review 結果,也能讓團隊士氣大增,因此絕對值得。
有朋友可能會說,這樣不是很花時間嗎? Rson 建議相對成熟的團隊,可以簡化成:在 Rehearsal 時討論好要 Demo 什麼以及展示的流程即可,而負責 Demo 的人,在確保相關的環境都沒問題後,需在腦海中真的「將整個 Demo 的流程細節過一遍」,就像經典日劇「醫龍」男主角龍太郎每次手術前,都會在腦海中演練那樣
圖片來源:<醫龍>
會議開始 opening,Scrum Master 說明這次的衝剌待辦清單,哪些項目已完成、哪些還在進行中。接著,團隊開始向大家一一展示成果,並說明這將能為產品帶來什麼價值。
展示完後,收集所有參與者所做的回饋與想法,並決定哪些要在 Release 前修改。
Scrum Master 引導產品負責人與開發團隊討論出哪些成品增量要上,以及上線發佈的日期時間。
在 Demo 的時候,需針對的是端到端(End to End)的使用者故事,而不是技術上如何實現的細節。也就是說,得講麻瓜聽的懂的話,而不是工程語言。
圖片來源:<讓子彈飛>
每進入一個新功能要展示的時候,建議稍微再唸出使用者故事的描述句,讓大家比較會把自己代入「該用戶」的角色中,盡量避免由「自己」這個角色出發,可能會給予了不洽當的回饋,比如說「如果是我我不會這樣這樣用」、「應該要 OOO 這樣,使用者體驗才正確 」。
更甚者,若這個給建議的對象是 HIPPO,很容易在他無意中下了強指導棋,團隊就會因此把產品做成他想要的樣子,而不見得是真正的用戶需要的樣子。Sprint Review 在 Demo 每個功能前,如果能先提一下使用者故事陳述句,無形中可以提醒大家要記得換位思考,個人認為這點在做垂直領域的產品開發時,尤其重要。
呼!今天差點就斷更了,沒有存糧,果真危機重重。各位鐵人賽的邦友們一起努力撐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