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主管很怕 1 on 1,因為通常談到比較深層的時候,一定會聊到的,就是團隊成員的期待。
然而,「期待」這東西真的不是很好處理,當我們不去面對它時,就像身為 RD 看到系統有漏洞卻置之不理一樣,如果成員的期待也置之不理,時間久了就會發生像標題的情境:
上班渾渾噩噩,下班卻拚命刷 LeetCode
成員的期待有千百種,但之前聽過一個很有趣的說法,其實這千百種原因,都可以歸納為兩點:
要嘛是錢受委屈了,要嘛,是心受委屈了
仔細想想不無道理,大家來職場工作,如果不是為了錢,那就是為了錢以外的事物(廢話XD),撇開比較偏情感方面的因素(比如為了朋友或...愛情?)
避免一年的經驗重複十年
年節獎金、福利政策
我在 Gxxgle 上班 / 我是首席工程師
想走產品端,但被迫做著偏專案性質的工作
不容許犯錯,要求嚴謹的團隊文化,可能不適合某些人
主管定期與成員進行一對一的談話,了解他們的職業抱負、擔憂和需求,更好地理解成員的動機和目標,就能提供適當的支持。
通常就會在這個階段聽到一些聲音:
我覺得薪水太少,我要怎麼樣才可以加薪?
我覺得我在 junior 待太久了,我要怎麼樣才能升 senior?
我想換 team,他們做的好像比較好玩,我要怎麼樣才可以轉過去?
在聆聽成員的聲音之後,要特別注意的一點,通常會聽到的是成員的「要求」,而非成員的「需求」,並不是成員要求什麼就給什麼,那主管很容易變成傳聲筒。
重點要能透過溝通與分析,歸納出成員「這個要求背後的需求是什麼?」
想要加薪,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做的事情值得更高薪水嗎?還是單純覺得年資到了該加薪?
想要升職,是因為他希望名片上的頭銜好看嗎?還是其實升職只是為了加薪?
想要換團隊,是因為目前的團隊有推力?還是其他團隊有拉力?
接著主管可以評估成員的需求,思考「我能做些什麼?」
然後是給出承諾,與成員約定「我之後會去做什麼」、「你之後可以做什麼」,比如:
我之後會去 跟人資討論是否有加薪空間
你之後可以 準備下一季如何達成更好的績效
我之後會去 安排一些更進階的任務與鍛鍊
你之後可以 學習更進階的知識與技能
我之後會去 跟其他團隊的主管討論有沒有 head count
你之後可以 準備其他團隊需要的技能
這個階段其實就是雙方執行的階段,根據上方承諾的事項,主管與成員合作制定具體的行動計劃,可能包括所需的培訓、資源和時間表,並共同設定里程碑和評估標準。
主管去爭取本來沒有的機會,成員也去創造本來沒有的能力。
這個階段特別重要,回應成員我爭取到什麼結果,很容易會在這個步驟因為忙就忘了,甚至根本沒有去爭取,都會導致前幾天提到的「信任損傷」。
個人覺得,能夠回應團隊成員的期待,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
相較於 RD 是解決程式方面的需求與問題,我們做為主管,則是解決 RD 本人的需求,其實都是問題解決的領域,但後者通常更不確定,也更有挑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