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兩篇「聽出聽者的擔憂」與「判斷關鍵聽眾的類型」,觀察都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同樣的,如果只侷限在自己的溝通與報告表現,會需要較多的時間去鑽研與成長。若要快速累積經驗,或真的找不到改善的方向,試著聽聽別人怎麼說也是個不錯的方式。可以從以下方向著手:
通常我們都會用「慣性」做事,較難有跳脫既有框架與視角的機會。試著去參與同領域不同主題、或同主題不同領域的討論來觀察會是比較適合的方式,可以減少自己學習新領域知識的成本,也可以了解到從不同的主題出發,注重的點跟手法是否會有所不同。例如:同樣是掌握系統的狀態,從開發人員的觀點會是由開發語言的不同,採用不同的自動化工具或測試工具,讓調查狀態這件事更為輕鬆;而從專案管理人員的角度,則會從使用者回饋與滿意度出發,做為系統狀態的依據。
有些人口才良好、思緒清晰,聽者買單率高;有些人對於調查事情的手法非常細緻且有效。各種人都有不同的方法,藉由觀摩學習,可以將這些優點內化。而有時候,藉由第三人稱的角度,跳脫「當局者迷」,就能了解到問題的原因。例如:自己在面對聽者詢問時,雖然覺得已經盡力說明,但聽者仍然認為沒有講到重點。藉由觀察他人在面對相同情境時的回答狀況,就能夠了解原因所在。
除了觀察,從反饋中學習也很重要:
當有機會發表議題時,可以從自己熟悉的領域開始準備。除了充分的事前練習,發表結束開放問答取得回饋並練習回答別人的提問也是很重要的(經常看到Q&A時間答非所問的講者,和台下聽者尷尬的笑容形成微妙對比)。完成發表後,建議可以找台下聽眾(也可以是你跟你關係比較好的同事),詢問他們對於發表內容的感受與意見。可以詢問的幾個方向:
有時在溝通或表達專案現況時,會遇到反應不如預期或場面火爆的情形,這時候情緒難免大受影響,但千萬不能「就這樣算了」。可以進一步詢問衝突現場的旁觀者:
即使開發技術高強、背景知識深厚的工程師,要爭取脫穎而出的機會時,溝通跟表達能力絕對是致勝的關鍵。「會做不如會講」是許多默默做事的人心中的痛處,既然不能改變遊戲規則,至少練習讓自己不怕講、好好講、講清楚。想的更深更廣,講得更穩更好,是必須不斷努力練習、並從反饋中學習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