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主題是由 iThome 所舉辦的 HWDC (Hello World Dev Conference) 中的 Agile Summit 面向的同名演講為底的主題創作。除了期望比起演講內容能更有結構性與完整性去論述外,也會藉此補充更多無法在當時 40 分鐘內分享的資訊與經驗。
軟體開發在產品與需求的流動是抽象的、難以意識到的,本篇會將開發流動分為三種面向去闡述,然後一步步帶著讀者去探索各種做法與筆者資深的經驗與觀點,最後分享如何搭配常見的實地與數位化的實踐,去建立起更視覺化、顯而易見的開發流動。
我是月湖,過去曾用若虛這個名稱行走過,但現在便於認知,統一叫我月湖就好。
我是一個有六年全職 ScrumMaster 經驗的敏捷實踐者,有待過 20 人以下的新創公司(後簡稱 S 社),也去過在敏捷開發方面很成熟的 300 人規模的中型組織(後簡稱 T 社),現在則在非常異於這兩個環境的地方就職以歷練自己(後簡稱 C 社,但其實本系列並不會再提及)。
過去五年從服務單團隊到實踐規模化的 Scrum;服務範疇從單一小團隊到曾經服務 10 個團隊的規模,最後專注在單一產品領域的 3 個團隊;歷經過產品線的整併與擴張,與其職責劃分後的出芽獨立。服務的團隊多為在技術上跨職能的 Feature Team。
本身是文組科系,但自學程式設計的技術背景出身,後來才逐漸往軟體工程、Scrum Master 與 Agile Coach 的職涯發展。導入過 Scrum、LeSS、Kanban Method 及其相關實踐,亦有在學習系統思考、ICA 傳授的引導。
介紹這麼多自己,主要是想讓讀者知道本主題接下來的所有內容,都只是出自於我這樣的背景、知識、經驗,所分享出來的觀點,並不一定適用於讀者所在的情境。如果你的情境與我相近,那這內容或許對你有所啟發,甚至能直接使用;若是情境大相徑庭,請不要直接套用,但或許可以作為參考。
🔍 為什麼我不在本文公開公司名稱?
除了個人比較注重隱私以外,更多是希望讀者不要因為我待過什麼樣的公司,就對這系列文章有些期待、甚至照單全收。相對的,是好好讀者將本文當作一個普通的經驗與案例分享,用自己的雙眼與思考去判斷講的是不是是用自己的情境的。
每個實踐都有其適用與不適用的情境,意識到這個概念,辨明本文說的是什麼情境,思考自己的實際情況是什麼,該怎麼參考本文的知識點與經驗,調整成適合貴單位的情況,甚至在底下留言交流,這才是筆者更冀望的。
這個主題的內容,算是我過去工作經驗的分享吧。其實過去我已經歷數次迭代與增量,甚至多數內容是過去鐵人賽曾經出現過的。但鮮少在鐵人賽之外,再與人分享。
直到今年我與朋友 Erica 交流時,她肯定我在過去工作的相關經驗與實踐是有價值的,並鼓勵我投稿到 HWDC 或是寫成鐵人賽。於是我在 HWDC 投稿了同名演講,並也有幸被青睞成為講者之一。
在準備過程中,深感 40 分鐘內能表達的內容實在有限,所以就將演講定位成引路、概觀、引發思考的面向,期望聽眾在這短短的時間內,能意識到自己不用被工具原本定義的用途侷限,而是聚焦在自己該展現透明性的資訊與數據,進而去魔改工具達到自己需要的效果。至於細節與方式,不如待演講之後,於鐵人賽再好好分享。
為了讓自己能夠好好地做到這件事,於是在演講的最後,就用搭配上圖的一張簡報,先把背包丟過牆——跟現場的會眾說,我挖了這個坑,我會跳下去。
好,那就在接下來 30 天中,看看我挖的這個坑到底有多深,我是否能填的完吧!
有興趣的話歡迎追蹤這個主題,讓我知道你們對這個主題的興趣程度如何。並誠摯邀請你們在留言區與我互動,無論是簡單的鼓勵、講幹話、聊天,或是對於內容你有什麼聯想、困惑都可以。
其實今年下半年對我來說,有很多變化與事情要忙,我也不知道有沒有能量把這個主題完成,盡力而為吧!也希望這次可以不再被夫人發現我又偷報名鐵人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