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4 iThome 鐵人賽

DAY 14
0
佛心分享-我的私藏工具箱

量化求職法:用關鍵數據追蹤並優化求職策略,提升跨國求職成功率系列 第 14

英文要多好才能找國外職缺?有效回應面試問題——你有的技能、語言能力與時程

  • 分享至 

  • xImage
  •  

英文要多好才能找到國外職缺?我自己抓「夠好的程度」正是能通過面試前的 「Screening Stage」的程度。

延續上一篇,提到對「自我介紹」、「工作經驗」與「動機興趣」的回應。接下來我們繼續看 Screen Stage 重要問題可以如何回應來提升面試率。首先再次提醒,從量化求職的觀點出發,我們在思考的是「如何提升該階段的成功率」,在 Screening Stage,其成功即是進入到面試階段,數據上看的是的是「面試率」。

跟「正面回應率」類似,其實在意的都是如何更滿足「對方需求」。而 Recruiter 的需求簡單列在下面,建議可以用以下表格評估對方問問題背後所想聽到的,並對症(?)下藥。

篩選問題 主要目標 次要目標
1. 自我介紹 1. 初步評估候選人是否符合基本要求 2. 驗證履歷的真實性、6. 測試候選人的溝通能力
2. 工作經驗 1. 初步評估候選人是否符合基本要求 2. 驗證履歷的真實性、5. 降低後續階段的失敗率、6. 測試候選人的溝通能力
3. 動機和興趣 3. 了解求職動機和文化契合度 5. 降低後續階段的失敗率
4. 技能和資格 1. 初步評估候選人是否符合基本要求 2. 驗證履歷的真實性、4. 確認候選人的可行性、5. 降低後續階段的失敗率
5. 語言能力 6. 測試候選人的溝通能力 1. 初步評估候選人是否符合基本要求
6. 時程 4. 確認候選人的可行性 1. 初步評估候選人是否符合基本要求、2. 驗證履歷的真實性、3. 了解求職動機和文化契合度、5. 降低後續階段的失敗率
7. 簽證和工作許可 4. 確認候選人的可行性 1. 初步評估候選人是否符合基本要求
8. 薪資期望 4. 確認候選人的可行性 1. 初步評估候選人是否符合基本要求
9. 文化適應性 3. 了解求職動機和文化契合度 6. 測試候選人的溝通能力

以下會將這個表格的操作再做更細部的介紹。

4. 技能和資格

技能與資格部分,常見在科技業是某種程式語言(如 SQL、Python、Java 等),也可能是某些證照如 AWS 的證之類,這些不一定那麼好量化,也很多人認為我已經在履歷上寫了就不用再講。但別忘了,這關的目的是順過需求與確認真實性。如果這是你真的有的技能且是 JD 上,不妨再多提一次,講過總會有不同於寫過的強調效果。而且通常 Recruiter 問「你還有什麼技能」時,通常表示他/她還沒聽到你回應到要的需求(關鍵字)。

主要目標: 1. 初步評估候選人是否符合基本要求 也就是 JD 上的一些技能,甚至是證書。多提一次不會虧的。
次要目標: 2. 驗證履歷的真實性、 4. 確認候選人的可行性 、5. 降低後續階段的失敗率 白話文是,在描述時扣回履歷上的內容與資訊。

基本注意事項:

  • 對應職位需求:針對 JD 中列出的技能要求,一一對應你的能力。可以多補在「自我介紹」和「工作經歷」中沒有提到,但在 JD 中有的內容。
  • 提供證明:提及相關證書、專案或培訓,書面證明你的技能水平。相關經驗的「可信度」會是這裡關鍵,可以考慮多說一下大概年份以增加可信度
  • 展示學習能力:對於欠缺的技能,表達願意學習和適應的態度。但如果對方沒問,倒也不用特別說讓自己扣分。

Input / Output 的優化

這邊的 Input 除了關注回應的「時間」外(跟上一篇提到的一樣,如何維持在輕快短潔的回應),另外的關鍵 input 是 :

  1. 「有哪些技能在 JD 上有,但是在其他部分如自我介紹、工作經歷中還沒提到的部分」 如果是會的技能,簡單提也好,盡量都要帶到。
  2. 準備好對於「沒有準備好的技能」的回應,盡量包括明確的時間與關聯性。

Output 上可觀察的即是對於 Recruiter 的追問或是很明確性的詢問某技能,如問您有沒有 - OOO 的經驗,通常這是在做球給您,希望您回答 Yes(完美),或者 No but 。可以想像對方也在打成績,簡單就一樣分成紅黃綠三種,目標是讓紅燈都可以往黃燈(擦邊),再來就是推更多的黃燈創造更多綠燈(確定吻合)

「我還有的技能包括 Java 與 Spring 框架,並有 MicroService 上的專案經驗。此外,我也對 Docker 和 Kubernetes 的使用相當熟悉,曾經在 AWS 上進行多個環境的部署和管理。」
「關於 GraphQL 我接觸的比較少,但我有使用 OOO 串接 API 的經驗。而我對 XXX 語法是熟悉的,他的邏輯跟 GraphQL 差不多,我有自信在三週內能上手 GraphQL」

4. 語言能力

接著這邊的語言則是跳脫程式語言的溝通能力,更明確是工作所需語言的溝通能力,以下會用最常見的「英文」舉例。,這邊倒是不用你有很強的演說技能、或日常對話很溜、美劇都不用開字幕,要的是聽懂 Recruiter 在說什麼,換句話說,我更建議如果您英文不太好,就直接狂練面試可能問到的英文。您不用變成英文大師,但您的英文要能通過面試。

主要目標: 6. 測試候選人的溝通能力 在這階段考得更多是「聽」和「說」,特別是在「讀寫」有大型 LLM 可以協助的現代。如何幫自己聽懂對方的問題,又如何回答對方能理解的話都是關鍵。
次要目標: 1. 初步評估候選人是否符合基本要求

基本注意事項:

  • 展示語言流利度:在回應中使用適當的語言與用詞。 像是我在一開始面試時很常覺得自己沒有聽懂、或是對方請我重複時,我都習慣性地說上 Sorry。後來跟美國朋友聊,才意識到 Sorry 在他們語意脈絡中是真的做錯了事。如果只是對話上的一些漏接球,簡單的 execuse me 或 pardon 即可。
  • 清晰表達:保持語速適中。 作為非母語人士,重點是對方能懂。如果塞一大堆資訊,卻都講不清晰,還不如關鍵資訊簡單的講清楚。這也是為什麼我建議在這階段的「自我介紹」與「工作經歷」等不要太深入細節故事。因為對方的目標不是仔細檢查故事,而是確認你有「基本能力」(可以想像一個 Check List)

Input / Output 的優化

關於語言,基本上會分成「聆聽」和「回應」。

這邊我想特別提的是 Input 有一個是「聆聽程度」,我不預期每次對話都能完整聽懂對方所說的,畢竟你所目標的語言很有可能不是你的母語,要的不是每次都懂,而是有持續有在進步。那評估的方式我自己會在每次對話完評估我自己聆聽的程度(1 - 10 分),當然如果更「搞剛」可以錄音後再評價(但錄音請自行覆盤完後刪掉,勿公開分享),更極端你可以錄音完後丟入逐字稿軟體請他們翻譯後,再去看自己有多少理解。就算對方是母語人士講得很清晰,也不代表自己都能聽得很完整;更不用提要是自己精神不濟或對方非母語的時候。

聆聽的 Output 部分會是觀察以下次數:您有多少次請對方重複,抑或是要對方慢下來,抑或是對方有重問問題(可能是我們沒有聽清楚)。

回應部分,我自己也預期沒有辦法完整傳達,不管是用詞、語法還是口音都會有落差。跟聆聽的改進心態一樣,重點是評估並改進。評估方式我也是對話完後打個分,比較龜毛的話就會針對某幾句話試著想不同的表達方式,不管是用語還是語法;當然錄音與生成逐字稿這邊也可以派上用場。口音部分則不容易自己評估,除了跟別人聊外,我自己是會用英文「語音輸入」,試著先從手機詮釋出的句子中,看看是不是我想講的字。如果語音輸入判斷錯誤的,通常也表示我的英文可以改進。

而聆聽和回應現在都有許多工具可以幫忙,我覺得有個簡單的方式評估自己目前英文程度是重要的。可以協助一些 App / Service 會定期評估您的英文,或我上述的方式也是簡單評估的方法。現在工具更多的地方是包括 Duolingo 也出了對話 AI,我想你們會比我更快地優化自己的英文。

備註,有些人會問說跨國求職要不要附上語言成績證明。除非對方有要(如日本對外國人),不然我建議先不用。因為如果您基本的面試溝通不行,在這關就會被 Recruiter 刷掉。我自己的假設是不用加上,因為我認為沒事加上一個英文成績證明,該成績又沒有特別好的話,反而凸顯了短板。但這也不是我說了算,您可以 A/B Test 比較看看有沒有英文成績的回應率,您的結果說了算。

我自己和英文的故事

我英文很爛,到現在還是認為自己英文很爛。

以前的爛是在小學六年級畢業時,發現自己連 A - Z 都沒辦法完整念完。而後來為了考試,當然有持續改進,但到了考大學時也是沒有頂標。這還只是讀與寫,聽力和口說可以說是一路小學等級爛到二十五歲。

直到開始國外求職時,我意識到自己英文太爛了,就卯起來找方法。後來找到一些國內外的線上英文學習平台如 Engoo,覺得每堂課比起我朋友找外師聊天還要划算太多就開始練。不知不覺每天講三十分鐘,每個月講個十五個小時左右,這樣持續狂練面試英文,找到老師就給他面試提請他聽我講故事,(反正一開始投遞時,也沒有收到回應)大概三個月後,收到第一份 Phone Screen 時我已經能簡單應對,越到後面的面試時就也越能流利地應對。

當然到了工作中也持續練習外,老實說每次發生衝突時,都會思考是不是自己英文的問題。是我傳達的不好嗎?是我口音的問題嗎?我該用什麼用字?後來才意識到,這是另一門功課,自己英文非母語、有 Gap 是個必然的事實,持續改進也是我所期待的。但如何在衝突時不要掉入那個「英文不好」的黑洞,也是我自己有找教練 Work On 的部分。

6. 時程

時程問題最常被問的是「何時可以上工」,幾乎每次都會被問到。答題的技巧倒也不複雜,就是在合理範圍內(兩週到兩個月)回應 ASAP (As Soon As Possible)

主要目標: 4. 確認候選人的可行性 簡單來說就是和公司需求的時程是否吻合,如果不吻合(如公司要一個月,你卻要兩個月),那不是你動就是公司要動。如果不是個 Strong Candidate,很有可能是直接篩掉您。
次要目標: 1. 初步評估候選人是否符合基本要求、 2. 驗證履歷的真實性、3. 了解求職動機和文化契合度、5. 降低後續階段的失敗率

基本上如果時程抓太長,但這個職缺有急迫性,那 Priority 就有可能被降低;或如果給的太短(兩週內),就也會讓人懷疑現在工作是不是怎麼了;給得太長又有點顯得沒動機。

回應注意事項:

  • 明確可入職時間:提供具體的可入職日期或需要的提前通知時間。我自己通常就說「從簽下 Offer 後」,但通常在滿意的 Offer 發回到簽下前我就會開始跑自己現在公司的流程,就算沒有要無縫接軌上班,也可以爭取多一點中間的休息時間。
  • 彈性安排:如果是很想要的工作,適當地表達你對時間安排的彈性,可以讓 Recruiter 感覺你也是對這份工作很有興趣。
  • 避免模糊:不要給出不確定或含糊的時間表,避免引起公司疑慮。

一個簡單回應可以是——

我目前手頭的專案已經告一段落,最早可以在下個月初入職。如果需要,我也可以配合公司的安排,適當調整入職時間。

Input / Output 的優化

這邊能調整的不多,因為通常問完後 Recruiter 沒有特別回饋也不知道答得如何,也很少看到在這塊追問的(除非我剛好資歷很合,非常Strong)。
可以稍微看市場熱度,如果市場不怎麼熱絡,就有機會讓時程延長。

小結

在 Screening Stage 會對技能、語言或時程有進一步的評估,重點一樣是量化並改進。掌握這些技巧,將有助於你更好地應對求職過程中的挑戰,邁向面試的下一步。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40915/20140087Zv4lHWVYpv.png

如果您有興趣持續追蹤並交流,歡迎關注系列文,或進入 Facebook 交流群。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data.driven.oversea.career
通關密語:量化求職


上一篇
有效回應面試問題——自我介紹、工作經驗與動機興趣
下一篇
沒有簽證怎麼辦?進入面試關鍵的簽證優化策略、預期薪資與公司文化適應度
系列文
量化求職法:用關鍵數據追蹤並優化求職策略,提升跨國求職成功率30
圖片
  直播研討會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