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客戶穿著筆挺西裝、頭髮梳得一絲不苟,清了清喉嚨,用不容置疑的語氣說:「這個專案,我需要一份完整的時程規劃,包含未來六個月所有功能的交付日期、預算,以及詳細的規格。我要確切地知道,我付的每一分錢,會在什麼時候變成什麼東西。」
你點點頭,感受到一股巨大壓力,但是也可以理解客戶的要求,畢竟這是一筆金額不小的專案費用,任誰都會擔心付的錢沒有拿到該有的成果。
話音剛落,你身旁的技術主管站了起來,在白板上畫了幾個圓圈和箭頭:「不行!現在是2025年了,我們是敏捷團隊!我們擁抱不確定性,透過兩週一次的 Sprint,經過快速迭代來交付價值,所以我們不可能預測六個月後的事,那跟算命沒兩樣!」
會議室的空氣瞬間凝結。客戶的臉色從期待變成懷疑,技術主管的眼神從熱情變成堅定。而你,作為 PM,又再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選了瀑布,得罪了相信技術自由的技術主管;選了敏捷,得罪了給你錢的客戶爸爸。你的胃,又開始翻滾絞痛了。
如果你常常被要選敏捷還是瀑布的二選一問題困擾,那麼我會認為你可以被確診為「方法論選擇困難症」。
病根在於,許多人誤把「瀑布」和「敏捷」當成了兩個水火不容的宗教派別,以為專案的成功,取決於你是否對其中一個信仰足夠虔誠。但就像醫生診斷一樣,通常不會是某個單一學派的信徒唯一,反而通常會是懂得針對不同的病症,開立最合適的複方藥,甚至會中西合璧的安排治療計畫。
我想嘗試用更簡單的比喻來解釋這兩者:
任何一個方法論都是可行的,它們都指向一個理想的狀態。但專案的現實,更像是在一間還在施工、而且時不時會停電的廚房裡,要你辦一場國宴。在這種情況下,死守著建築藍圖或米其林食譜都一樣可笑。我們的責任,就是在這個充滿各種不理想的混亂狀況中,依然要讓專案順利交付出它的價值與成果。
團隊的技術主管堅信敏捷開發是解決團隊效率問題的萬靈丹,因此下定決心,要求團隊必須全面導入敏捷開發的 Scrum 框架,當時身為 PM 菜比八的我也覺得如果採取 Scrum 的確是一個很棒的運作方式,於是就在上完課程以後開始成為推動 Scrum 的一員。
然而,我們的開發團隊是全公司「唯一」在跑敏捷的團隊,所有跟團隊協作的單位,不論是提出需求的業務部門、負責決策的高層等等,並沒有因為我們跑 Scrum 而有任何的改變,可想而知就發生了慘案。
首先是彼此對期望值有著巨大斷層: 團隊在第一次 Sprint Review 中,展示了一個核心功能可運作的最小可行性產品 MVP。但在需求方眼中,這是一個「缺少了另外八個次要功能」的半成品。他們的反應不是提供回饋,反而是滿滿的疑惑:「為什麼你們只做了一點點?那麼剩下的什麼時候能做完?」。
再來是我想邀請需求方參與每個 Sprint 的規劃會議,但在需求方的角度看來,這是打擾他們工作的「無效會議」,因為他們認為「需求一開始已經說得很清楚了,為什麼還需要每兩週又要再開一次會議」,把這個時間直接拿來趕快開發更實在。
於是在各種因素影響下,團隊的 Sprint 計畫總是頻繁地因為外部依賴而延誤,最終導致團隊的 Sprint 目標頻繁失敗,在其他部門眼中,這個跑敏捷的團隊,成了一個「承諾總是跳票、計畫一直在變」的不可靠單位。
現在的我回想起來,總結就是太菜了。
不僅僅是太過相信當時的技術主管說詞,也還有當初我也把跑敏捷完全視為一個非黑即白的方法選擇題,忽略了這背後其實還有其他關聯「組織文化」與「協作模式」的系統性問題。當方法論與組織現實脫節、沒有連貫的配套措施時,再好的初衷都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後果。
忘掉那些關於「敏捷 vs. 瀑布」的宗教戰爭吧!一個專業的 PM,從不問「該選哪一邊」,以下的問題幫助你快速判斷,你眼前的專案究竟是一道能照著食譜做的家常菜,還是一片需要你帶著開山刀進去的熱帶雨林。
檢視完整個問卷後,你可能會發現你的專案在某些問題上偏向瀑布,在另一些問題上又偏向敏捷。這正是真實世界的常態!幾乎沒有任何專案是純粹的「100% 瀑布」或「100% 敏捷」。
所以基本上你需要根據你專案的特性,創造一個「混合藥方」:
對了,以上處方籤提供的分析問題框架就是一個參考方向,並非絕對無誤的教條。
每一個專案本來就會有其獨特的人、環境和需求,因此判斷的結果應該是一個光譜,而非非黑即白的選擇。在處方籤中整理、提供的問題和傾向評估方式,只是基於我個人目前的經驗和觀察,絕非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理。
如果你根據自己的專案評估後得出的結論與我不同,請務必相信你自己的判斷!畢竟,你才是最了解自己專案情境的人。這些問題的目的,不是要給你一個「標準答案」,而是幫助你從多角度思考專案的特性,進而找到最適合你的方法論組合。
記住,方法論的目的是服務專案,而非專案來服務方法論。
成功的專案管理不在於你選擇了什麼方法論,而在於你能否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調整和應用不同的工具和技術,確保團隊高效協作,準時交付有價值的產品。
好,我們來談談那個最讓人頭痛的「但是」。
但是,如果你的老闆或客戶,就是一個「瀑布教」或「敏捷教」的虔誠信徒,堅持要你就是只能用一種你評估與專案體質不符的方法論,該怎麼辦?
下次當有人問你「你信敏捷還是信瀑布?」時,請微笑著回答:
「我信專案能成功交付該有的價值。」
教科書教我們完美的流程,那是達到最佳狀態的理想路徑。但現實的專案充滿了各種不理想的狀況。我們身為有領薪水的專業職場人,責任就是在這個混亂的廚房裡,不管瓦斯夠不夠、醬油有沒有打翻,依然要想辦法端出一道能吃的菜,交付專案的價值與成果。
管他黑貓白貓,能抓老鼠的就是好貓。一個專業的 PM,從不效忠於任何方法論。我們只效忠於一件事:依照現有的環境與狀況,做出最務實的調整,而不是死守規則。
我們的工具箱裡,永遠放著各種五花八門的道具,在修理房子屋頂漏水的時候用鐵鎚,在做心臟手術的時候用手術刀,這才是真正的專業。
現在回想起自己當時剛接觸、認識敏捷後的樣子,根本有如下圖這樣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