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專案已經進行到第三個月了。
你還記得 Kick-off Meeting 那天,工程師們對新技術摩拳擦掌,設計師們為宏大的願景興奮不已,會議室裡的每個人都像一支準備出征的冠軍隊伍充滿著雄心壯志,眼中閃爍著光芒。
然而,三個月後的今天,那道光似乎消失了。
早上的 Daily Stand-up,變得異常簡短且安靜。大家不再像以前一樣開著玩笑,只有用著如報時機械般的語氣報告著「昨天做了什麼、今天要做什麼、沒有問題」,整個過程像是在誦讀一篇枯燥的經文。
公司的 Slack 頻道裡,原本充滿各種梗圖與技術討論的專案頻道,如今只剩下你發布的會議通知。視訊會議時,幾乎所有人的鏡頭都是關閉的,你只能對著一排排的名字縮寫說話,感覺自己像在主持一場通靈法會。
進度條確實在緩慢但穩定地向前移動,沒有發生什麼災難性的大事,但你就是感覺不對勁,整個團隊像一顆慢慢洩了氣的皮球,雖然還在滾動,卻失去了過去的彈性與活力。
於是你試探性地在頻道裡問了一句:「大家最近還好嗎?」
三分鐘後,你收到了幾個零星的回應:「還行」、「OK」、「沒事」,你盯著這些冰冷的文字,又看向那近乎停滯的進度條,心想:「這樣下去可不行啊!!!!」。
遇到這種狀況,我想你的團隊已經出現了典型的「團隊動能低下症候群」。
這個病症的根源,並非團隊成員突然變懶或不負責任,而是他們的「動機燃料」已經耗盡。
大型、長期的專案就像一場馬拉松。
專案中期正是最磨人的賽道過程,最初的願景已經變得模糊,而最終的成果又遙不可及。團隊成員每天面對的是無盡的程式碼、開不完的會議和解決不完的 Bug,在這樣日復一日之下,漸漸會忘記了自己為何而戰。
此刻,你的工作重點,除了是拿著鞭子催促進度的監工,其實更需要找出那些熄滅的火花,並用合適的方式重新點燃它們 ,幫助團隊重新找回起初的熱情與能量。
把你的焦點從「事」轉移到「人」。你需要創造一個安全的空間,鼓勵團隊成員表達真實的感受,超越單純的進度報告。
當團隊深陷在細節的泥沼中時,你需要把他們拉出來,抬頭看看遠方的燈塔。
專案中期就像一條又長又黑的隧道,你需要沿路點燃一些火把,讓團隊看到前進的光亮。
好,現在可以讓我們回到開頭的場景了。
當你感覺到了團隊的低氣壓,此刻你可以怎麼做呢?
讓專案順利進行需要的不僅是技術與工具,更需要一群有熱情的人同心協力。當你感覺到團隊士氣低落,別急著責備或催促,而是先停下腳步,了解背後原因,然後帶著同理心與解決方案一起前進。
好,現在換來談談那個最棘手的狀況。
如果你做了以上所有努力,團隊的氣氛依然沒有改善,甚至有成員開始頻繁請假、或是在會議上表現出不耐煩。這時你可能要警覺,問題可能已經超越了單純的動能低下,升級為更嚴重的「團隊過勞」。
那麼這時候,我們就需要採取不一樣的方式來解決這樣的狀況。
你需要更深入地去挖掘,團隊的壓力源頭到底是什麼?
團隊過勞是系統性問題,光靠 PM 的精神喊話是沒用的。在找出根源後,你需要針對不同的病因,帶著具體的解決方案去尋求高層支援。
如果病根是「不合理的死線」:
你需要重新進行一次務實的時程評估,將所有任務(包含測試、部署)都納入,並準備好數據。
如果病根是「持續的範圍增生」
你需要將所有新增的需求條列出來,並評估它們對時程的總體影響。重新拿出我們在病症10 學到的處方籤。
如果病根是「技術債太多」
你需要與技術主管合作,將「技術債」轉化為老闆能理解的「商業風險」,例如「系統不穩定導致流失訂單的風險」、「未來開發速度將因此下降 50%」。
上面的處方籤,我覺得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團隊信任你,願意對你說實話。但如果團隊早已習慣對 PM 報喜不報憂,你的健康檢查就只會得到一堆「沒事、還好、OK」的制式回應。
信任不是靠一次會議就能建立的,它是 PM 日常言行的累積,所以以下提供幾帖平時就該服用的「信任綜合維他命」,希望可以幫助你打造團隊的心理安全感。
第一帖:扮演團隊的「首席外交官」
你必須成為團隊與外部世界之間的橋樑與緩衝區。你的職責是將來自老闆、客戶或業務單位的壓力與混亂,轉化為團隊可以理解和執行的清晰任務。替團隊擋下不必要的會議、過濾掉模糊的需求,讓他們能專注於創造價值。當團隊感覺到你是在保護他們的專注力,而非僅僅傳遞指令時,信任感便會油然而生。
第二帖:從「全知 PM」轉變為「提問的隊長」
信任的基礎是真誠,而非完美。與其營造一個無所不知的形象,不如展現你願意與團隊共同學習的態度。當你遇到難題時,可以對團隊說:「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我還沒有頭緒,大家有什麼想法嗎?我們一起來 brainstorm。」這不僅不會削弱你的權威,反而會讓團隊覺得你是一個開放且願意傾聽的夥伴,進而鼓勵他們分享自己的觀點與困難。
第三帖:建立「對事不對人」的回饋文化
回饋的目標是改善工作,而不是評論個人。你需要根據團隊的文化,選擇最合適的回饋方式:
第四帖:言出必行,成為一個可靠的盟友
信任來自於可預測性。當你在會議上承諾「我去跟業務部要資料」、「我來跟老闆溝通時程」,就一定要做到,並且讓團隊看見你的行動與結果。你可以說:「關於上次提到的資料問題,我已經跟業務主管約好明天開會,會後立刻同步結論給大家。」把你的承諾變成可追蹤的進度,團隊才會相信你說的每一句話。
一個專案的生命力,不僅僅展現在甘特圖的進度條上,更體現在團隊成員的眼神裡。
一個安靜的團隊,並不代表他們正在專注執行任務,也可能是一個集體耗盡能量的危險信號。作為 PM,除了追蹤任務的完成狀態,你更重要的職責是時刻感知團隊的「情緒溫度」。
專案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而你除了扮演在終點掐著碼表的計時員,更需要在路途設置補水站和能量補給站,為撞牆的隊友遞上能量果凍和水(或是像田中馬拉松一樣來塊雞排),並大喊「撐下去,我們快到了!」的那個人!
最後,別忘了照顧好自己。當整個團隊陷入低潮時,作為專案經理的你承受的壓力往往是最大的。適時地給自己一些喘息的空間,保持良好的心態,才能帶領團隊走出困境,共同完成這場馬拉松!
讓我聽聽你的真心話!